东盟十国谁主浮沉?
2004年12月15日
东南亚国家联盟或称东盟的10国领袖11月29日在老挝召开第十次高峰会。 东盟包括中南半岛上的老、柬、缅、泰、越、马6国及太平洋上的新、汶、菲、印4国。东盟的地缘特殊,除大国团团环绕外,其地势险要,是中、日、韩连结欧洲及中东的必经水道。经贸则生机显现,充满了机会。 东盟的常见符号是“10+1”或“10+3”,表示议事过程加进中国,或中、日、韩3国均参与。解读是东盟10国“单体”难成事,“龙头国”未成形;务实的策略是往外围延伸,纳入周边的强国以利制衡。除了中日韩3国外,“外围国”如印度、澳、纽,甚至俄罗斯也跃跃欲试。 东盟成员有主张“东亚共同体”的呼声,显示了未来的一些动向。有意思的是超强美国未沾边,使东盟保住了地域色彩。 东盟的困境是10国的经济实力悬殊,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也大相迳庭。 十国之中无龙头 先说人均收入。人口仅400万的城邦新加坡人均高达2万美金。人口大国,以2亿居首的印尼,和8000万居次的菲律宾,人均仍在900元的低档游移。再下游的越、老、柬、缅则从最高439元到最低的175元不等。大马(马来西亚)人均近4000,算得上是小富。 再看外贸,新加坡和2000万人口的大马表现远超越印、菲。新加坡是个亮点,2003年的进出口金额相当于印尼的两倍。新加坡的外贸即便是包含了大量的转口贸易,但也表示了其服务业的先进水平。 东盟的现实是大国发育不均,分量不够;小国虽富,但地狭民寡,也带头不起。 换言之,群龙无首,东盟不得不“外倾”以制衡。 日本在传统上是亚洲国家中对东盟最有影响力的一员。但中国快步崛起挤压了日本的势头,东盟多了一个选择:中国,或两头都讨好。 日本势头受挤压 经贸实力是国际角力的一个强力素。中国近年来以磁铁的姿态把巨额的东盟外国投资扫走,但对东盟半成品和原产品的进口也相对的剧增,使东盟的产业得以平衡,也因此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 东盟和中国的外贸结构在过去的10年间有惊人的变化。这些变局使中国的发言权逐渐加大。 200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未含香港)达780亿,成长率是10年前的9倍。东盟卖多买少,顺差180亿。日与东盟双边约900亿,超过中国;但成长率在10%上下打转,力度已疲。另一个显见的特点是日本常年输出东盟远超过进口,顺差达100亿,赚足了东盟,和中国成对比。 中国对东盟外贸排第四,落后美、日及欧盟。但进口多于出口;对东盟实质是利多,使其较日本更受青睐。以中国近年来的快冲,日本的外贸地位迟早动摇。 但日本不忘“散财”求好。2002年日本对东盟散发了17亿的经济援助,中国则难望其项背。财可通神,日本在这方面算是挺住了场面。 东亚呈现新挑战 中国此会的核心话题是启动和东盟达成协议的“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进程。 自贸区的宏愿是构建全球发展中国家最大贸易集团,规模仅次于北美自贸区及欧盟。 根据协议,双方大部分产品的关税将在2010年降为零。明年1月,自贸区的行动将陆续开步。2005年双边贸易的目标定为1000亿。今年头10个月的贸易额已超过800亿,明年的目标预料可达成。 日本在中国巨大挤压下,也赶紧与东盟商谈成立自贸区,并雄心勃勃地要抢在中国的前头部署。中国在此次的交手中夺得先机,走在日本的前头,也成为大会的焦点。未来谁能统合东盟,要看中日的经贸持续力度,及全球大环境的影响。 在克服印尼的反对后,东盟最新的一项声明指出,大会通过大马在明年主办首届“东亚峰会”。东盟的扩大发展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也将使这个地区呈现许多新的面貌和新的挑战。(来源/马来西亚南洋商报,作者/蔡元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