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主义和中国东盟关系
2004年12月15日
在今后数年里,中国应和马来西亚大力合作,突破主权争议问题上的难题,确立一个“共同开发”的模式。如果成功,就必然会对越南、菲律宾等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此外,也有可能影响中日关系中的主权问题。 在这次东盟和中日韩领袖会议暨中日韩领袖会议中,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和东盟签署了有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的两个重要协定,即《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这向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迈进了很大一步。 多边与双边之间 自从中国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以来,中国和东盟的多边主义已经有了迅速而长足的进步。中国已经加入了东盟现存的所有多边组织,包括《东盟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也已经和东盟国家针对南中国海问题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随着这次会议发表《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中国东盟的多边关系已经离开了话语(discourse)的阶段,而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中国东盟这种多边关系的发展实际上已经使得东盟成为中国实践“和平崛起”的最重要的区域。多边主义、经济外交、睦邻政策,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和平崛起”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目前的中国东盟多边关系中,中国方面的目标已经很明确。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东盟国家之间。在对中国实行多边关系上,东盟10国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达成内部的共识问题。因为东盟10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发展都处于不同的阶段,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东盟共识形成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是有限的。就是说,中国只能等待东盟共识的形成。 在等待东盟国家产生共识的过程中,中国应当大力推进和东盟国家的双边外交。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和东盟多边主义关系的长足进步是建立在中国和一些东盟国家的良好的双边关系之上的。这些年来,一些东盟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和中国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东盟多边主义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和东盟关系所留下来的阻力也来自于中国和一些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问题。领土纠纷就是很重要的一个例子。 现在看来,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多边主义可以在遏制双边问题的恶化方面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多边主义在解决双边问题上的作用很有限,甚至无能为力。很难想象,中国和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的领土纠纷可以通过多边主义得到解决。实际上,东盟内部的领土纠纷也不能在东盟构架内得到解决。中国要解决这些双边问题,必须着眼于双边关系。而双边关系的解决必然会给多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突破主权争议难题 如果中国要进一步深化和东盟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在现存良好的多边主义构架下来推进双边关系。在下一步和东盟的多边和双边外交中,中国必须做几件大事。可以先着重于两个重要的领域。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领域就是如何利用多边主义构架来解决双边领土纠纷问题。中国现在和多个东盟国家如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存在着领土纠纷。和个别国家的领土纠纷不时浮出台面,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紧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构架,但是一直没有得以具体的实现。领土纠纷可以说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最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多边主义的构架内通过双边的协商得到解决。 这次总理温家宝在会见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时,就把领土纠纷问题置于多边主义构架中了。温家宝表示,中国愿意本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马来西亚研究在南海争议区域开展共同开发的途径和方式,而马来西亚方也表示愿意在这方面和中国进行合作。 中国必须立刻抓住这个契机。在今后数年里,大力和马来西亚合作,突破主权争议问题上的难题,确立一个“共同开发”的模式。要把此当作一件大事来办,这是领导人的一个具有头等重要性的外交和国际关系方面的议程。如果成功了,就必然会对越南、菲律宾等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既有模式的影响,也会给这些国家造成巨大的压力。此外,也有可能影响中日关系中的主权问题。 如果做成这件事,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也会大为增加。主权纠纷已经造就了无数的战争和冲突,给全球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除了战争方式,还存在法律的解决方式,就是说所涉及到的两国或者多国把案子提到国际法庭去解决。到现在还没有通过“共同开发”途径来得以解决。如果中国做成功了,那就是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会成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软力量。 邓小平早年提出“共同开发”的思路时,已经意识到主权的历史问题很难解决。同时,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东南亚国家,都难以放弃主权,因为这个问题在哪一国都很敏感。但如果这个问题一直拖下去,会成为深化中国东盟关系的阻力,也会成为真正崛起成为大国的阻力。 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关系一直很好。现在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非常迅速。中国应当配合这个形式,和马来西亚达成一个“共同开发”的模式。因此要抓住这个契机,开始进行一些初步的谈判,争取在数年内达成一个协议。在利益分配的时候,中国应当让更多的利给马来西亚。如果马来西亚得到更多的物质(资源)利益,那么中国得到的是对自己更为重要的战略利益。 把经济关系提升为战略关系 还有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中国的战略转移,就是从早期外交为经济服务转型成为经济为外交服务,至少在中国东盟关系上先做试验。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中国外交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外交要为国内的经济建设服务。在这个原则下,尽管外交为经济发展的确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但另外一些重要方面如战略方面的需要被忽视。随着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局势的变化,这个原则必须得到调整。 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关系在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和东盟的经济现在相互依赖。但如果说早期中国更多地需要东盟的经济支持,现在中国开始有能力向东盟国家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例如,近年来,所有东盟国家和中国的贸易都有盈余,而中国则是赤字。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东盟经济复兴和继续增长的来源。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经济体本身表明中国可以消化本区域不断出现的一些经济问题。 中国要善于利用这种经济方面的变化来为战略服务。就是说,中国在东盟的利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不应当仅仅是经济上的。从长远来看,战略利益远远高于经济利益。这很显然。例如马六甲海峡可以说是中国的经济生命线。主要大国包括美国、日本和印度都对此虎视眈眈。和其他大国一样,中国在和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同时,要力争把这种经济关系提高到战略关系。尽管中国东盟关系迄今为止是中国外交这么多年来的一个亮点,但只有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才能进一步深化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多边双边关系,从而为国家的长远战略利益服务。(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郑永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