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中国制造的“命门”

2005年1月24日

    
    在距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两个小时车程的汝来,有一家名为“汝来三号市场”的超市,是马来西亚最大的中国商品批发市场。在这里,到处都是折合成20元人民币一只的手表,10元人民币一件的衣服。这些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令当地人和来这里的西方游客流连忘返。而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萧条的工业厂房,它的经营者黄观生正处于生意的最低谷。
    
    黄观生从1990年代后期,本身就在当地的汝来工业园从事制造业,可是在中国制造业的冲击下,当地的工业园区开始萧条起来,黄观生并没有掘到金。1999年,在一片萧条之中,工业园开始出售厂房。
    
    “可当时经济不景气啊,根本卖不出去。”2001年,黄观生索性将五百间厂房承租下来,改造成一家规模空前的超级市场,专门出租给中国商品批发者。这一次充满冒险的举动令黄观生的事业获得了意外的转机:仅仅用了一年时间,黄观生就收回了成本。
    
    “现在中国货批发生意越来越好做,价格上实在有优势,至少比本地产品便宜三分之一的价格。你说怎么不兴旺?”看到生意好了,黄观生也眉开眼笑。
    
    类似于汝来三号这样的新型中国制造品批发市场在版图不大的马来西亚已经有15家。这些巨大市场的顾客除了普通消费者之外,更多的是马来西亚各城市的小批发者,从这里拿到货物后,再到夜市等地出售。漫步东南亚各大城市的夜间市场,几乎全部是中国货物的天下。
    
    生活在MIC中
    
    “新加坡的节日市场成了义乌商品的延伸地,几乎没有东西不是来自中国浙江的这个小城。”新加坡零售业分析师林忠海说。
    
    在中国商品浪潮冲击下,以前从来不用中国货的马来人和印度人也开始尝试接受中国货,甚至一些中等收入阶层也已经购买中国货,MIC(MadeinChina)也成了当地人熟悉的说法。
    
    “你看我们身上穿的,家里用的,包括吃的,哪一样不是MIC?”吉隆坡一家广告公司老板杰曼说,“我买一件美国名牌的运动鞋,是MIC;买一件日本电器,也是MIC;买一听罐头,还是MIC;中国使世界的产品都降价了。虽然还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但是,我们都知道自己用的是MIC。”
    
    这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的转变,甚至影响了东盟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东盟以前擅长的OEM工业。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马来西亚的若干家日本企业就已经开始将家用电器制造业转往成本更低廉的中国,导致曾经在1980年代最为兴旺的马来西亚电子制造业面临衰落的危险。
    
    马来西亚制造业公会总秘书郭威廉回忆说,当时这在马来西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部分专家觉得中国在抢夺FDI,而且本国的小企业破产成风。除马来西亚外,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的小企业也纷纷破产。一时间,“中国威胁论”甚嚣东盟。
    
    1990年代的中国土地价格便宜,国家对外来投资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最吸引人的还是人力成本的低廉——即使以2004年已经比较成熟的中国人力资本来看,其价格也只有马来西亚的一半,可想而知当时中国低价劳动力强大的竞争力。“我们根本无法和中国竞争。”菲律宾贸易工业部部长阿奎那说。
    
    产业结构调整于是开始:新加坡已将产业重点转移到生物科技、IT技术等高技术行业,马来西亚决定和中国制造业展开错位竞争,将旅游、教育、贸易等企业重点推广,在原料加工行业上加大投入,使本国的败落的制造业重振旗鼓。
    
    “我们想寻找更多机会,将劳力密集型产品让给中国,而我们自己寻找高科技高增值的制造业。”马来西亚贸工部部长拉菲达说。
    
    到2004年,除了少数日本企业和摩托罗拉之外,多数家电制造业和新兴的手机制造业基本不在东南亚设置工厂。摩托罗拉公司为了争夺马来西亚市场,公开承诺工厂不会搬往中国,但许多零配件来自中国制造商。
    
    尽管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尚未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但在当地的超级市场家乐福、GIANT中,大量的家电产品以极低价格出售,大大低于本地同类商品价格,翻开下面包装,一定会发现小字写着MIC。
    
    “我们生活在中国家用电器的世界里。”家乐福吉隆坡分店经理这样说。
    
    低档的阴影
    
    然而,虽然东盟消费者已经“生活在中国家用电器的世界”里,但在当地市场可以发现,诚如上面那位广告商杰曼所说的,中国货“还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这使得中国货陷入了低端产品的困境。在东南亚普遍存在的大型连锁超级市场GIANT的电器部,没有中国产品的踪迹。
    
    “中国家电产品目前只能以再包装的面目出现在超级市场里。虽然我们都知道很多产品的制造地就在中国,但是现在大家还是普遍相信日本和欧美产品的名气。”马来西亚较大的广告集团谋事客集团总裁李贵超说,“在购买大宗产品时,中产阶层肯定会买日本或欧美的牌子,中国货还没有摆脱掉低档的影子。”
    
    相比之下,日本电器自1960年代进入马来西亚之后,一直保持着高档商品的形象。
    
    即使是中国家电海外营销策略“成功”的海尔集团,在马来西亚居民心目中,也是一个“生产冷气机,刚刚进入这个市场的中国货。”2004年,海尔在马来西亚的销售额达8000万人民币。
    
    马来西亚贸促会副会长诺丁对中国制造商品占领电器领域持保留态度。他透露,2003年,日本是马来西亚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是第七,中国台湾地区是第八,“中国内地尽管排名是第四,但电器产品制造并非贸易的大头,更多的是由于和马来西亚大宗的原材料交易占到贸易额第四位的。”
    
    马来西亚最大的私营电脑企业商NATIONLTECH的李宏宇先生透露,他在1988年就开始从事电脑销售业务,但是几乎从没有销售过中国的电脑产品,因为大家还不认中国的IT设备,即使价格低于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也无法销售出去。甚至,他听说过有电脑销售商因销售同类中国产品而关门的情况。关于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一事,李宏宇认为那就是为了品牌知名度的一场收购。
    
    “也许再过五年,这里会有中国品牌的一席之地,但现在还言之尚早。”李宏宇说。
    
    如何铸造中国品牌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将会给中国产品进入东盟市场打开方便之门。但是,如果中国产品不树立自己的品牌,这门还是只能算开了一半。
    
    马来西亚曾三届连任马中商会的会长颜清文说,中国制造在马来西亚或者说整个东盟市场上要面对的不是当地制造商,东盟国家的小制造商早在前几年就开始转向,要不开始专门加强设计,加强品牌营销,把加工厂办到成本低的印度、越南去,要不就关门了,已经不成为中国的对手。但是,和日本、欧美制造业的冲突看起来是不可避免。
    
    对产品整体销售颇有研究的李贵超从1990年代就投资中国的广告市场、教育市场,对中国制造品颇有研究。他认为,中国家电制造商应该研究日本和韩国品牌。
    
    “(日本和韩国品牌)非常国际化,全部有英文名字,而且朗朗上口。它们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分别走了一条世界营销的道路,这是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李贵超说。
    
    李贵超认为,与欧美市场相比,东盟市场更有潜力,因为大批的中间阶层正在兴起,他们的购买力一直很强,而从银行贷款购买电器、汽车正成为低收入阶层的新习惯。
    
    “如果在这时候,中国的一些附加值高的产品能够营销成功就好了。”李贵超说。
    
    相比之下,马亚西亚已经意识到,和中国竞争劳动力市场毫无意义,而值得做的是如何取巧,将制造品附加更高的价值。为此,马亚西亚的政府和银行业已经准备了大量援助本地制造业品牌化的“援助贷款。”
    
    “没有人怀疑中国的制造业会在几年后大举进攻东盟市场,但是,这取决于中国企业目前的调整,实际上,最发达的家电行业在东盟已经碰壁,中国要最终进入这个市场,还要慢慢发展,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马中商会会长杨天培说。(来源/全球财经观察,作者/王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