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中国-东盟:唇齿间的机会

2005年1月24日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很可能会成为永久改变东盟与中国整个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分水岭。”2004年12月29日马来西亚亚洲大趋势研究所所长冯久玲在吉隆坡接受采访时说。
    
    和她看法一致的包括亚洲各国领导者、欧美主要国家领导者、世界市场的参与者和以该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者。这种看法缘于一个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有着17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的市场的重新整合。
    
    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不是一个国家或若干国家的意愿,更多的是逐步形成的市场的推进。一旦成为现实,该市场将对中国和东盟国家有更巨大的推动作用。“东盟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平均增加1%,中国也将增加0.3%。”菲律宾贸工部部长阿奎那如是说。
    
    “爱恨交织”的中国情结
    
    拥挤在成堆热带水果中的吉隆坡街头的中国商品批发小店往往引来当地企业家的带着鄙夷的恨意:“你们只会制造这样的廉价货品。”一个女服装商人不厌其烦地讲述她买的中国拖鞋是怎样在半小时内坏掉的故事。她自己的服装厂也已经倒闭,现在是制造业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
    
    不可否认,东盟各国对中国最初是带有“恨意”的:在中国制造的压力下,东盟发现自己没有一个国家具有这样的优势。2002年《亚洲周刊》年终特刊的封面是“东南亚的冬天来临了”。中国制造威胁论在直接受到冲击的东南亚国家比欧美国家更流行。
    
    “有点基础的制造业都转移到你们中国去了。”菲律宾贸工部部长阿奎那在接受采访时说。有点基础的制造业,不仅是指外来投资的制造业,比如日本东芝等大集团将在马来西亚的制造工厂搬迁到了中国,就连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本国企业也无法维持当年兴盛的电子行业,而将大批加工厂转移到了中国。
    
    “东盟国家除农业和资源产业之外的一切,特别是与中国优势重合的以外资驱动和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画上了句号。”冯久玲说。
    
    在此背景下,马来西亚的一般企业只能转变方向。马来西亚银行集团商业融资组总裁黄丽娟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和政府一起进行了10余项援助贷款计划用于拯救中小企业。”除此以外,马来西亚政府已经拨款2000多万美元用于小企业的品牌制造。“既然劳动密集的企业优势已经不再,那么品牌制造和高科技产品也许是小企业唯一的生存之路。”该国贸工部部长拉菲达说。在马来西亚,能够申报出自己品牌攻略的小企业,就可以申请20万美元左右的品牌制造费用,用于营销和定位。
    
    此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开始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将制造业丧失优势地位的局面暂时放开,开始与中国展开错位竞争,如新加坡的生物科技,马来西亚、菲律宾的高端电子,而且这些国家的教育、设计等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并且明确地将中国视做他们的市场目标。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不时地听到教育界的人士在鼓吹该国的英语教育。而新加坡已经成功地建立起针对中国北方城市从中学到大学的英语教育市场。而菲律宾则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准备形成亚洲快运中心,FEDEX的亚洲中转站就设在此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和这个工厂形成产业链条的东盟原料企业也开始长足进展。
    
    棕榈油是这股洪流中的一个个案。在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的高速公路两旁,漫山遍野的棕榈树就是马来西亚主要的出口物——棕榈油的来源。1986年,中国开始进口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当年的进口量是8万吨,非常微不足道。19年后,中国进口马来西亚的棕榈油达220万吨,超过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额的20%,已经是其最大的出口市场。
    
    马来西亚原产业部部长林敬益很满足这些年在中国的市场拓展。“我们派代表团到中国推广棕榈油的市场用途,告诉中国食品加工企业,这不仅可以用于化学工业,更可用于食品加工厂。当然,中国的飞速发展是我们这样做的基础。”
    
    由于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价格优势,中国本土的其他食用油开始丧失竞争力,于是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实行配额制度,但是,大马出产的多种棕榈油市场并没有缩小,比如固体棕榈油就没有受到限制。此后,年出口量一直在120万吨乣140万吨之间徘徊。这个行业因为有了中国这个稳定和巨大的出口市场,而在马来西亚蓬勃发展起来。在马来西亚,很多大企业都在棕榈油出口方面和中国有关联,尤其是华商企业。“我们几个会长的企业和中国都有棕榈油方面的交易。”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会的一位职员介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我们向他们要求更大的市场。2005年后,中国的棕榈油进口市场将达到280万吨,而且,2005年之后,就没有配额限制了。”林敬益对未来的市场更为看好。
    
    事实上,不仅是棕榈油,马来西亚本来已经退步的橡胶行业也获得了新生命。而东盟国家股市上的钢铁板块也因为中国的巨大需求而长久坚挺。马来西亚的金狮工业等钢铁巨头对2005年中国的巨大需求更有信心。东盟主要钢铁出口国家预计到2008年中国市场都会一直需要铁矿和钢产品。
    
    不仅仅是马来西亚,东盟十国的许多原材料行业都已形成了直接对接中国市场的渠道:泰国和印尼的橡胶;菲律宾和印尼的木料;马、菲、印尼的石油都在以绝对的市场优势进攻中国,中国庞大的制造市场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且,这些原材料对你们国内的相关产业没有形成冲击,中国自己生产的橡胶和食油市场根本满足不了需要,你们的需求量实在太大了。”东盟的研究者冯久玲说。
    
    东盟的原材料和制成品以各种方式出口中国,在市场的整合上,它们没有吃亏。早在2003年,在谈及中国与东盟竞争的问题时,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的龙永图就说过:中国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出口国,但对于许多国家也是一个重要的市场。2003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贸易赤字是60亿美元,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协议生效,这一赤字还会扩大,中国从东盟进口很多零配件和原材料来支持自己的出口。中国的出口不会对东盟产生威胁,反而会成为东盟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原材料、电子和机械品市场。龙永图的话正成为现实,经过波动而重新整合的巨大市场有利于双方企业的市场开拓。
    
    东盟市场上的“牌手们”
    
    中国内地的制造业之强大在最近几年一直是东南亚的主要话题,然而,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东盟国家的竞争也只是刚刚开始。
    
    马来西亚外贸部关于日、韩等国在东盟的竞争话题的回答颇为官方化:“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马来西亚的主要投资国和贸易伙伴,马来西亚和日本一直在FTA协约的框架下执行贸易往来,东盟自由贸易区所执行的若干协议不会影响到与日本和韩国的FTA协议。马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一直在增长。”
    
    事实确实如此。以东盟的经济强国马来西亚为例,2003年马来西亚与日本的贸易额为255亿美元;与中国内地的贸易额为141亿美元;与韩国的贸易额为76亿美元;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贸易额为79亿美元。“在短时间内,这可能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但在五年后,情况肯定会变化。”马来西亚外贸部这样说。
    
    按照马来西亚外贸促进会的说法,即使是在中国目前的良好势头下,和日本的竞争还有待时日。“日本的电器、汽车等行业是有多年优势的行业,现在马来西亚汽车市场上30%的份额还是属于日本的,尽管我们对本国的汽车产业还是有所保护的,但是中间阶层肯定不会选择中国车。低收入阶层现在还是买本国车。”
    
    经济比较发达的马来西亚的职员阶层都拥有自己的汽车,比较常见的是欧美和日本的品牌。每天早上,在轻轨车窗外可以看见排着长队的汽车。本国车的车型比较小巧,一般是小商人和低层职员开的。而中层职员至少要开韩国车。汽车等级彰显人的等级。
    
    中国的奇瑞汽车制造商准备和马来西亚企业合作设立工厂的新闻曾经热闹一时,但是,因为和美国汽车商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使得这件事陷于停顿。马来西亚贸促会的副总裁诺丁表示:“中国的汽车业也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引起了官司。缺乏研发能力肯定是中国汽车业的瓶颈。”
    
    在菲律宾的汽车市场上更是,日本车和欧美车几乎包揽,但和马来西亚不同,菲律宾本国的汽车制造业还很落后,甚至相关的加油站等行业都是为马来西亚和欧美大国所主宰。“我们也知道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很发达,但是,就算是取消关税了,高中端产品还是那几个传统国家的天下吧?我们更期待你们制造的汽车出现,中国制造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成功地使食品、服装、电器的价格整体下降,是否也能让汽车价格下降?”菲律宾贸工部部长阿奎那这样预测。
    
    而一些东盟富裕国家,例如马来西亚,也一直在盘算着在哪些领域能和中国竞争。马来西亚分析研究机构EDGE认为:在银行业的管理、基本设施的完善、公司监管方面,马均强于中国。2003年世行的竞争力排名报告上也认为,马来西亚在以下方面的竞争力排在中国前面:商业环境、科技、成长力等。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的长项与此非常相似。
    
    “即使是中国集成电路领域非常发达,但中国的产品主要是下游装配,缺乏研发能力和专利技术,一直是靠其他国家提供尖端技术而进行生产。这和我们东盟几个主要生产国新、马、菲还有一定距离。”菲律宾半导体和电子工业联合会总裁圣地亚哥很肯定地说。
    
    现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不仅是这些国家,仅就东盟国家而言:政治走向稳定、经济日益开放的越南、柬埔寨、缅甸都是新的竞争对手,现在越南吸引的投资就逐年增加,仅马来西亚就以年递增35%的速度在投资越南,中国的优势正在普遍化。“你知道,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转型还没有成功,现在大多数制造行业还是以加工、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投资取胜的,但是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还没有完全成型。你们要尽快转型。”亚洲大趋势研究所所长冯久玲这样分析。
    
    印度既被作为一个庞大的市场,也更多地作为中国一个潜在的竞争国而被提出,而且,按照印度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制造业领域与中国的竞争是无可避免的。“你们中国的制造业成本确实比新、马、菲便宜,但是你知道印度的人力成本是多少?在旁遮普,人力成本是你们的一半。”马来西亚制造业工会总秘书郭威廉介绍说。在这样的优势下,加上地理位置的接近,近年来马来西亚在印度的投资和开拓显然增加。
    
    东盟商界普遍流行的论调是:中国现在门槛高了,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区域,现在要进去很难,成本会增加很多,所以,投资者宁愿把资金转移到印度、越南和泰国。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的蔡添辉总秘书说:“印度现在被国际市场比喻为觉醒中的龙,它的发展非常快,我们一直在召开相关的研讨会,去研究如何在印度发展。今年6月,关于印度与马来西亚如何发展合作的第三次研讨会就要召开,两国的首相都会出席。”
    
    印度发展有多快?在基础设施上的发展速度就可以看出来了。新加坡媒体兴奋地宣布该国的建筑公司取得了印度最大的公共工程项目的承包权,总价值4700万美元。李光耀资政在新年对东亚经济的预测时说,印度今年的经济增长会达到7%,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搞好双边关系呢?
    
    新兴领域的中国之忧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崭新的马卡迪区域,最昂贵的办公楼RCBC大楼的18层,菲律宾半导体和电子工业联合会总裁圣地亚哥反复强调一句话:“半导体和IT行业现在是菲律宾发展的驱动器。产值已达35.75亿美元,占菲GDP的38%。”接着,他用生疏的刚学的中国话说:“支柱产业。”
    
    可能令多数中国人意外的是,菲律宾的电子行业水平非常之高:世界上10%的半导体制造都在菲完成;50%的2.5英寸的硬盘设备,10%的3.5英寸硬盘设备出产在菲律宾,英特尔最大的微处理器和闪存测试设备都在这里生产,菲律宾的TEXAS工厂为诺基亚生产全部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西门子和爱立信80%的系统制造也在菲,三分之一的东芝的笔记本电脑制造也在这里。这些数字非常有说服力。
    
    难怪圣地亚哥提到印度的竞争时挥了挥手,认为印度现在还不能和菲相提并论:“我们每年培养10万名电脑工程师,素质可以和日本、韩国的电脑工程师相比;英特尔在菲律宾的公司有200名发展工程师、70名软件工程师,几乎是世界最大的研发中心之一。在这个产业上,我们直接和日本竞争。但我们的人力费用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你说我们的竞争力强不强?”
    
    谈到中国,他认为中国的电脑行业肯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现在更应该和菲合作,因为竞争的基础还不扎实。“中国目前最具优势的其实是在技术含量不够高的加工方面。2003年,东芝将一个大厂建在了中国,但管理和技术人员很多是从菲律宾的TEXAS工厂调过去的。”
    
    也许,中国IT业的现状可以从马来西亚最大的电脑展上看出端倪:展会全是SONY、HP、IBM的天下,连在马来西亚有一定知名度的台湾品牌宏基电脑都没有一席之地,虽然,马本国的IT研究和制造都不算强大。
    
    但是,在马来西亚最大的多媒体超级走廊,可以看见马政府促进本国IT产业的决心,多媒体超级走廊项目(MSC)离吉隆坡大约50公里,中心地点布特拉加也城完全是新建好的电子城市,完全利用电子网络运转。该计划负责人之一陈龙万博士介绍:“我们对从境外来此投资的公司允许其拥有100%的股权,100%的引入国外技术工程师,10年赢利税豁免。”在这样的优惠条件下,一批国际化的公司在当地迅速涌现。
    
    这些公司中不乏马来西亚本土公司,MSC非常满意于像IRIS这样国际化的本土电脑公司,虽然只是E通用卡一个项目,就已经达到很高国际化的程度——该公司产品基本占领了中东市场和30%的欧洲市场。从1998年开始,致力于钻研这项技术的TONY还很年轻就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当时主管科技部的一位官员告诉他:“你把你能做的东西拿出来,展示给我们看,我们就会用它的。”短短几年,他就凭借这个项目获得了国际市场。MSC官员很满意地评价说:我们的国际竞争是在国家基础上进行的。
    
    在MSC注册的1162家公司中,除去本国企业之外,欧洲和北美仍然排在前列,分别占总数的8%和4%,然后是印度和新加坡,均为4%,日本占1%,而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仅占1%。陈博士这样评价中国的IT产业:“你们发展很快,而且有大量的海归,你们的华为和中兴都准备借助我们为跳板,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但目前,我们的国际化人才和高端研发还是胜过你们的。”放弃了电子产品制造业的马来西亚显然准备在软件开发上进一步有所作为,这样的错位竞争态势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可能就难以改变。
    
    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新领域带头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市场的开放:“加入东盟贸易区之后,我们肯定会有更大的作为。”两国的相关产业带头人都看见了中国IT市场的巨大和研发能力的不够强大,提出的规划也是不约而同地相似:“我们提供研发软件和技术支持,而中国和印度是我们的大加工厂,这样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会更强大。”显然,如果果然按照他们的规划进行,则中国的IT领域将始终落后。
    
    中国的投资冲动
    
    与前些年的情况迥然不同的是,以往是东南亚的富国在中国投资,而现在中国投资开始出现在东南亚国家,而且是大规模计划投资行为。以国家模式出现的是:中国在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大规模援助建设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既包括著名的泛亚铁路,也包括大规模的水电站等。当然最重要的是公路的建设,这主要是看中当地的市场的先期行为,为中国投资普遍进入这些国家做好准备。另一表现,中国公司投资到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消息频频传来。以银行业为例,中国银行在马、菲都设立了分行。
    
    以往,中国投资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一直不是非常成功。马来西亚的中资企业协会会长胡斌是中国路桥总公司马分公司的总经理,他说,该协会目前有62个会员,领域也覆盖了海运、航空、家电等多方面,马也有它本身的优势——政治稳定、基础设施完善、法律体系完备,但是,要吸引中资的进入,马来西亚政府还应该做大量的工作。“首先是外国专业人员的工作准证问题,我来马投资十年,可现在要每年申请工作准证,工作非常不便。”然后就是股权问题,许多领域中资公司不能拥有大股权,要留股权给当地人。“中国在完全加入WTO之后,就没有这些问题了,但马来西亚的这些问题还要存在多久?”
    
    但马来西亚原产业部部长林敬益却和胡斌的看法针锋相对。“中国也一样,也要求外国企业不能拥有100%的股权。你看,我们的最大的汽车经销商EON都没有拿到执照。这在各国都很正常,外资不能乱冲撞。双方都会有很多抱怨,这取决于进一步开放双方市场。”
    
    林敬益还说:“现在中国70多家企业在马来西亚,为什么不成功?因为他们是来承包合约,而不是真正投资;要做承包商人,你当然要付出很高价格。”
    
    但显然,这样的情况正在东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推广的计划下加速改变。以投资者面目而不是承包商面目出现的中国企业开始出现。
    
    “不是华为选择泰国,而是泰国选择了华为。”华为公司的新闻发言人傅军如此诠释华为和泰国的合作历程。
    
    华为于三年前在泰国成立公司,现已成为泰国电信市场主流设备供应商之一,交换接入、移动、传输等产品均已在泰国实现规模应用,销售额累计达1.5亿美元。2000年,华为公司就与泰国第一大移动运营商AIS合作建设泰国的国家级移动智能网,并于当年正式开通。经过第二年的二、三、四期3次扩容后,容量达到了350万。2002年3月,AIS又进行了五期扩容,网络容量达到650万。
    
    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商务部亚洲司副司长吕克俭表示,东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是中国第五大服务市场和第四大进口来源地,“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中国路桥(集团)公司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作为国内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对于这个潜在的市场,同样也有着明显的兴趣。
    
    2004年7月底,由中国承建的印度尼西亚泗水-马都拉大桥开工建设,建成后这座大桥将是印尼第一大桥。这是中国和印尼在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第一个合作项目。此次由中国政府提供买方信贷,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简称“中路桥”)和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组成的联营体负责建设,按计划大桥将在2007年初建成通车。
    
    “中路桥是负责做工程项目的,在东南亚国家中,业务量比较大的是印尼。”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海外总办负责东南亚地区的吕总说,中国和东盟之间已召开过多次交通运输会议,这些会议旨在加强建设东盟国家的交通运输体系,“有关的政策确实对此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这是形成在交通运输领域巨大市场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企业在东南亚市场上的侧重也有不同。“中国五矿在东盟国家中的业务目前主要在新加坡。”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何剑波说。除此之外,东盟国家的矿产资源丰富。凭借作为中国最大的金属矿产领域企业的优势,五矿一直以来都不断地在积极寻求海外投资机会。
    
    马来西亚贸工部副部长郭朱镇表示:“我们开放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包括生物科技、基础建设等领域,中国企业有很多机会。现在中国企业在这里考察的以钢铁企业为主,是因为中国的钢铁生产实力和市场都非常强,这是很自然的。”
    
    与此同时,宝钢和金川不锈钢钢铁公司在菲律宾考察的消息也被菲媒体作为利好消息广泛刊登。
    
    马来西亚希望引入的领域还包括:以天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如橡胶产品、木材产品和化学品,重机械工业也欢迎中国投资。这样,中国在马来西亚制造的产品将能迅速占领东盟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市场。“我们愿意做跳板。”欢迎大型投资的郭朱镇这样表态。
    
    “那样的话,中国制造商实际上一举多得:资源的运输费用节省了,而且自己过剩的生产能力得以转移,还可以和马来西亚共同开发新市场。”对中国投资比较期待的马中商会会长杨天培这样说。
    
    中国目前的煤炭供应呈现出紧张局势,这样将会和菲律宾处于矛盾之中。“你要知道,中国是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它不能只想到自己。”菲律宾能源部长巴雷斯的断然回答显示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地位。
    
    亚洲大趋势研究所所长冯久玲认为:“这是个关键时刻,也是中国发挥影响力的时刻。中国政府应该在这区域整合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如果中国政府能够在一些领域放弃,而将相关领域的投资放在东盟;一些领域争取进步,取得东盟国家的支持,那样整个东盟国家将获得集体性进步。” (来源/全球财经观察,作者/王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