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宏调或由行政转向市场

2004年7月27日

    
    北京多位专家指出,内地宏观调控渐入微妙阶段,行政手段效果逐步显现,但其难以为继的特点令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如行政手段力度再不放松,将对民营经济和市场机制产生严重打压;如行政手段放松,则投资过热会立即发生反弹。
    
    不再说“效果显著”
    
    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是,与内地一些宏观经济部门称“宏观调控效果显著”的说法不同,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在对宏观调控效果的最新一次表态中,使用了“初步见效”的字眼,北京专家认为,字眼上的变化背后意义深远,或可标志中央打算令宏观调控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主任魏加宁指出,行政手段的效果好比“西药”,见效快,但很可能治标不治本,且副作用相当大,而市场手段效果好比“中药”,虽然表面上看见效慢,但对经济有调理作用,不会对市场机制的完善形成太大伤害,且有助于保护微观主体的活力。
    
    魏认为,当前宏观调控过程中有两个误区:一是将行政干预等同于宏观调控;二是将日常监管等同于宏观调控。此外,主要以市场手段参与调控的央行,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颇多掣肘。“政府打算出手时,要先管好自己这只‘看得见的手’,而不要先干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魏加宁说。
    
    江浙民企资本外逃
    
    内地江苏、安徽等地的民营企业家对本报表示,他们感觉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又见到了“以往计划经济的影子”,动摇了自己的经营信心。此外,由于查处“铁本”项目过程中,对民企家再次施以所谓的“原罪”惩罚,因此内地江浙一带已发生资本外逃的事情,再次反映出民营经济对宏观政策的怀疑。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亦给出了意味深长的数字,他在出席一次会议时指出,从2月以来内地存款量正在连续下降。有专家称,既然近几月投资已大幅下降,流失的存款既未表现为投资,也未在资本市场上现出踪影,相信必有外逃的可能。
    
    行政手段效果短暂
    
    著名经济学家胡祖六也在公开场合对政府的强势干预给予了言辞激烈的批评,认为政府并不是“天然的理性者”,对于投资者基于理性分析产生的投资冲动,不应以微观产业政策的方式给予打压。
    
    内地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则认为,行政手段的作用不会持久,只有转到主要靠市场手段进行调控,调控效果才会持久。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目前不能沾沾自喜于这次宏调中行政手段的效果,要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靠市场手段。他认为,由于使用了较多行政手段,一旦宏调收兵,投资热度很可能还会反弹,而且反弹力度会更大。
    
    花旗环球金融(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指出,行政性的紧缩只是临时性措施,长期实施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应逐步以市场导向的政策工具来替代。
    
    但专家们亦指出,宏调政策措施从行政手段为主向市场手段为主的转型,尚需要严密的安排,其间必产生很多具体问题,考验政府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来源/大公报,作者/周翀、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