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应采取微调政策
2004年10月28日
中国实施的宏调措施无疑已收到一定成效,但值得留意的是宏调成果目前仍属于阶段性的,尚未全面竞功。国家发改委建议,适应当前投资增长与产业增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应采取一系列适时适度的“微调”政策措施,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最新研究报告建议,适度放松对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限制,在必要的时候提高中长期贷款利率;发挥财政贴息的功能,有效引导社会投资。在税制改革之前,应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保持对中西部地区公益性产品的投资力度。 该报告指出,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实施分类规制,有的产业以经济规制为主,有的产业以社会规制为主,从而有针对性地防止和治理行政性重复建设。报告还建议,扩大中低端基础设施的投资,化解投资与消费的矛盾。未来应当增加城市道路、地铁、高架轻轨、城市供水、供气、环保等方面的投资,以满足人们汽车、住房、旅游等消费需要。同时,加快城乡电网改造、通讯线路、公路、文教卫生等工程建设的投资,消除农村消费的障碍。 实际上,从各方面的数据表现看,中央政府雷厉风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已开始收到预期成效。不过,经济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认为目前经济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首先是煤电油运,特别是电力紧张的矛盾还没有完全化解。其次是投资规模偏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三是在前进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银行信贷调控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露。此外,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后遗症不良反应已开始出现,如企业间拖欠、产成品积压等问题。 邱晓华指出,此次宏观调控是一次预防性的主动调控,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投资方面的问题,第二是农业等薄弱环节问题。调控是温和性和结构性的调控。同时着眼于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举措。 邱晓华强调,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在于六个方面,即稳定政策,冷静观察;巩固成果,防止反覆;区别对待,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快法制;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统一认识,形成合力。 中国经济专家樊纲认为,此次的宏观调控政府的决策方向是对的,也比较及时。当前要做的依然是保持政策的稳定,已经出台的措施要继续实施。宏观政策效果往往有一个后滞期,四月份出台的一些有关土地和贷款的政策,效果要到今年四季度以后才能看出。应该看到,现在有人把宏观调控和改革政策混为一谈,希望透过此次宏观调控去解决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银行改革等深层次经济问题。其实,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是在短期内调整总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它无法替代改革政策,而改革政策才是进行深层次的体制变革。宏观调控和改革政策应该是并行不悖的。(来源/香港中通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