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宏观调控到“金色迷茫期”,好景不再?

2004年12月20日

    
    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用北京人夸人时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牛,真牛!”经济的牛气冲天带来了许多新亮点。
    
    步入一个影响世界和科学发展的时代
    
    过去,我们常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美国经济打个喷嚏,世界经济就要感冒”。这二年,这句话已经很少听到了,但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却被越来越频繁地提到。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一个影响世界的时代。
    
    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秋季报告预测结果看,对世界经济起火车头带动作用的就是东亚。而在东亚地区,中国的作用又至关重要。除了东亚等周边国家之外,中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也起了拉动作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总干事、哥斯达黎加前总统何塞·菲格雷斯最近就明确表示,拉美经济的发展应当归功于中国。鉴于中国经济在国际上所占的地位,市场投资者对中国的政策始终很关注。中国央行最近这次加息就立刻引起了国际油价下跌和国际金融市场短时的急剧波动。
    
    同时,中国正在逐步进入一个科学发展的时代。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初,即提出了一个科学发展观。从近两年来的实践看,我们至少已经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不同的进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农村经济得到了许多年来所没有的快速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中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出现了双转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得一、二、三产业结构更加协调,而且也使得长期以来投资与消费不协调的状况也有所改善。从目前趋势看,科学的发展观还会进一步地贯彻落实下去。下一步的新重点将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政府两手绝招调控经济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老百姓而言无疑是件大好事,但对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而言却是件有点闹心的事。在老百姓眼里,近两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象是一头奔跑着的牛;在政府眼中,这就是一头有些亢奋的牛。早在去年下半年,政府就觉得它跑得有点快了,并希望它能稍微停下来歇一歇,或者到河边去喝点水,以让过热的躯体稍微降温。然而,事情却并不如人所愿。从去年8月份开始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就出台了许多紧缩政策,但经济的牛市行情却一如既往地在演绎。
    
    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政府只能使出两手绝招来调控经济。第一手是行政手段,比如2004年4月27日,国务院发文决定在全国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第二手是法律手段,如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
    
    在各类政策的综合调控下,狂奔的经济确实出现了减速的势头。最新数据显示,投资、工业和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增速都明显放缓,而且全国有70%的开发区被撤消了。但如此一来,政府宏观调控受到的指责也很多。
    
    用一只有形的手来纠正另一只有形的手
    
    客观地讲,在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政府宏观调控突然回归行政方式,确实让人有点吃惊。但是在我看来,政府采取综合调控措施至少有几个理由:
    
    一是政府改革没有到位,许多地方政府传统的作风和思想观念还没有转换过来,热衷于介入具体的经济事务当中,导致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调控手段已经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只能“用一只有形的手来纠正另一只有形的手”。
    
    二是中国宏观调控进入了一个由笔者自己定义的“金色的迷茫期”。中国人均GDP于2003年迈过1000美元大关,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的时候是所谓的“黄金发展时期”,许多国家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才成为发达国家。
    
    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宏观经济调控的“迷茫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往往也是国家需要大转型的时期,随着生活由温饱逐渐迈向小康水平,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各种诉求同时也会发生变化,因而会推动社会、政府、体制等进行转型,从而使得一切成熟的市场理论在这里都没有多大用武之地。在许多情况下,政府都需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应对从未见过的经济现象。
    
    许多国家正是因为没有适时顺应形势的变化,积极进行改革,从而陷入了“黄金发展时期”的迷茫,栽了大跟斗。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2001年就曾因此预测“未来20年的中国将会进入激烈动荡期,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稳定将好景不再”。
    
    增长极限下行政手段或有必要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用综合手段来调控市场,就犹如强按牛头去喝水”。这里,我们暂且不去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妥当。但是我想说,即使这话说得有理,如果你发现这头牛可能出现脱水症状时,强按牛头去喝水也许就显得很有必要。
    
    之所以有以上一说,是因为此轮宏观调控有一个大的背景并非人人皆知,即中国经济开始遭遇增长极限。这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目前,中国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也日益严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二是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就达8%以上。
    
    三是在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中国自然资源支持体系已经无法持续地发挥有效作用。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属于中国的环节是制造业。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然资源需求量极大的产业,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导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快。近一年多来出现的电荒、油荒现象实际上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根据专家们的分析预计,如果中国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而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进一步想明显改善环境质量,资源和生产效率就必须提高8-10倍。显然,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这种设想是不太现实的。
    
    当然,强按牛头即使有效,也不能持续。否则的话,不是把牛按到河里去了,就是把牛给按毛了。从长远看,如何将牛调教得会在渴了的时候自己去喝水,才是政府更需要花工夫去考虑的问题。(来源/中国证券报,作者/高辉清)
    
    作者介绍:

   
高辉清,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