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如何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

2005年1月31日

    
    2005年是“十五”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对于全面实现“十五”目标,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去年经济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对今年做了具体部署。如何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如何认识2004年的宏观调控?2005年应该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又在哪里呢?
    
    控制“物价上行”防止“经济下行”
    
    2004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何2005年还要继续呢?
    
    这是因为在现阶段,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在某些领域、某些地方还存在盲目扩张冲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还缺乏长期的机制性保证;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很好,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自主的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这制约了国家整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度提高,环境污染量在不断增加。2005年经济增长如果减速一个百分点左右,就业矛盾会比去年突出;全国城乡的社会事业发展仍很落后,社会保障供给不足;再有,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减速,这也会使我们的外需环境趋紧。
    
    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下一步宏观调控要在继续过好“两难关”上做更多的工作,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反弹,又要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过多、过快。即一个是控制“物价上行”,另一个是防止“经济下行”。
    
    下一步继续过好“两难关”的关键是,要防止经济增长下降过快。速度太快,比如像过去两年一样超过9%,各方面绷得太紧,压力很大,“体温”升高,承受不了,当然不行。但是,在向下调控时,减速太快,太猛,一下子掉到8%以下,甚至降落到6%到7%,恐怕会存在“萧条风险”。宏观调控向上微调时,要防止出现过度繁荣;宏观调控向下微调时,则要防止出现衰退。因此,2005年的宏观调控既要考虑当年的平衡,又要考虑后一年、后两年,甚至直到2008年以前的发展,要争取平稳较快增长的周期拉长。
    
    稳定物价需创新手段和方式
    
    物价关系百姓的切身利益,今年稳定物价的工作应当有哪些创新呢?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观念,尽可能让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和调节价格,行政干预要尽可能少一些甚至避免,特别是竞争行业。当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政府要干预,不能让垄断行业自己给自己提价。
    
    其次,在宏观调控时,要有一个合理的数量概念,看来还是要有一个“调控箱”,要有一个“走廊”,就是要有一个区间调控意识,实现从“点调控”到“区间调控”的转变。从历史经验看,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控箱”大概在1%~5%,CPI低于1%要注意防止通货紧缩,高于5%要注意防止通货膨胀,2%~3%比较好。
    
    其三,要多考虑用完善机制的办法来调节价格。从市场的内部体系来讲,关键是调整物价秩序,重点是要弱化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定价权,继续严格限制各地、各部门人为的行政式提价,减少来自行政的CPI上涨的压力。另外,要在建立健全竞争价格秩序基础上,严格控制大公司“价格联盟”的垄断定价行为,防止出现垄断式通货膨胀。因为这不仅会放大通胀风险,而且会破坏微观层面的竞争价格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使价格的信号和调节功能失真。所以,严格限制大公司的“价格联盟”行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稳定物价中非常迫切的措施之一。
    
    总之,从宏观调控目标看,既要在调控物价上多想办法,又要注意如何稳定经济增长。从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看,主要是实行“政策操作”和“体制改革”相结合。
    
    更加注重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是本届政府根据新形势做出的一个及时而正确的选择。2005年的具体操作是,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在2004年比上一年已经减少300亿元基础上,再减少200亿元,只发800亿元,预算内建设资金增加一部分。这个安排的基本考虑是,长期建设国债少发一点,但不能停,因为还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来完成,比如修乡村公路,修农村水利,增加公共医疗卫生设施,支持东北和中西部加快发展,以及其他经济和社会事业所必需的公共建设投入等。政府已经意识到,财政增收能力的提高,不应当只转化为政府自身的人头费开支,还要考虑用于支持长期可持续增长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什么2005年和今后几年仍然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一是前几年的做法很成功,这个国际上都认同;二是这个取向反映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意愿,回旋余地也比较大。与稳健财政政策相比,稳健货币政策的操作可以更有弹性一些,灵活性可以更大一些,在年度“稳健”框架内,季度、月度可以有松紧变化。基本原则是,要灵活运用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和窗口指导等手段,保持必要的货币流动性,防止信贷环境恶化,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货币、信贷条件。利率调整要特别谨慎,要密切注意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的变化趋势,要用频繁微调方式,来既缓解短期不平衡矛盾,又防范可能的风险。
    
    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产业方面,稳定农业特别是稳定粮食是一个大课题,稳定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同样是一个大课题。另外,强调加快发展服务业,也是“十一五”的产业推进重点。需求方面,今年的投资增长会减速,谁来补偿支持8%或8.5%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需求呢?当然是增加消费。2005年这个任务不轻。因为这两年消费需求增加较快,主要是靠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的快速增加,今年这些大宗消费的增速可能减缓,这就要靠别的消费的扩大来补充。(来源/《半月谈》,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陈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