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经济学家信心持续增强 宏观调控宜突出市场手段

2005年1月31日

    
    2004年四季度,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部分行业过热势头继续得到遏制,物价走势趋于平稳,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为实现中国经济软着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时,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能源、交通的瓶颈制约未能得到缓解,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全球经济变动对中国经济影响日益显著等。在此背景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在2004年12月下旬进行了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这一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52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
    
    一、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持续增强
    
    调查显示,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92(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提高0.64和0.38点,接近一季度6.14的高点,显示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在经过二季度的短期回落后逐步得到增强。70%的经济学家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表示“满意”,与三季度持平;28%认为形势“好”,比三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2%认为“差”,比三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为6.04,比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提升1.04点和0.5点,比一季度的5.98还高0.06点,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已经恢复并略高于宏观调控前一季度的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4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形势“好转”,50%认为“持平”,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6个百分点,比三季度的“好转”与“恶化”之差多16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是十分满意的。从需求的角度看,11%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需求形势“好”,70%表示“满意”,19%选择“差”。18%认为消费需求形势“好”,67%表示“满意”,15%选择“差”;45%认为出口形势“好”,51%表示“满意”,4%选择“差”。与三季度相比,经济学家认为投资、消费需求“好”的比重有所下降,认为出口需求“好”的比重有所上升。
    
    关于对未来6个月的趋势判断,2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的经济形势会“好转”,71%认为将保持“不变”,4%认为会“恶化”。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5.8,分别比二季度和三季度提高0.3和0.26点,表明经济学家对经过宏观调控后未来经济走势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从未来6个月投资需求来看,24.5%认为投资会“好转”,51%认为“持平”,24.5%认为会“恶化”。从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看,22%认为会“加快”,50%认为会“持平”,28%认为会“减慢”,认为“减慢”的比认为“加快”的多6个百分点。从未来6个月消费需求来看,42%认为消费会“好转”,53%认为会“持平”,5%认为会“恶化”。从2005年消费需求增长情况看,41%认为会“加快”,41%认为会“持平”,8%认为会“减慢”,认为“加快”的比认为“减慢”的多33个百分点。从未来6个月出口需求来看,29%认为出口会“好转”,53%认为会“持平”,18%认为会“恶化”。24%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46%认为会“持平”,30%认为会“减慢”。关于对2005年中国外贸平衡的预期,21%认为进出口顺差会“增加”,比三季度减少16个百分点;21%认为会“持平”,与三季度比重相当;58%认为顺差会“减少”(或逆差会“增加”),比三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消费需求增长将有所加快,而外贸顺差呈缩小趋势。经济热度持续降低,经济运行趋于正常。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分别有4%和24%的经济学家认为“过热”和“偏热”,与三季度情况基本相当,明显低于二季度;68%认为“正常”,比三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高24个百分点;2%认为“尚难判断”,比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减少21和6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经济学家认为,经过宏观调控,未来经济走势更加明确,经济运行的“热度”持续下降,经济运行状况趋于正常。预期物价水平保持温和上涨态势,通货膨胀压力不大。28%的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上升”,49%认为会“持平”,23%认为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经济学家预计2005年物价水平可望延续今年温和上涨的态势。
    
    期望进一步加息。针对央行于2004年10月29日实施的利率调整,经济学家普遍表示支持。22%的经济学家认为加息“时机合适”,70%认为应该“提前”调整利率,只有2%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推迟”调整利率,6%认为应“不做调整”。关于未来6个月是否应提高存贷款利率,67%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提高”存贷款利率,比三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31%认为利率应保持“不变”,比三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多数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上半年应继续加息。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经济学家期望调整汇率。关于各主要货币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否存在高估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2%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分别比二季度和三季度增加20和14个百分点;17%认为“合适”,分别比二季度和三季度减少29和33个百分点;31%认为“低估”,比二季度和三季度增加9和19个百分点。43%认为欧元“高估”,比三季度提高8个百分点;36%认为“合适”,比三季度减少19个百分点;21%认为“低估”,比三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国外主要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存在高估倾向,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对此,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认为2005年人民币汇率应做调整,三分之一认为不应做调整,赞成调整的经济学家中,70%认为调整幅度应在5%以下,30%认为调整幅度应在5%以上。
    
    预期外商直接投资持续攀升。关于未来6个月的外商直接投资形势,47%的经济学家认为外商投资会“上升”,47%认为会“持平”,6%认为会“下降”,认为“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比三季度的相应数字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中国吸引外资的前景继续保持乐观的预期。
    
    预期股市呈平稳震荡走势。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结果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股市价格会上升,比三季度减少22个百分点;41%认为会处于稳定或波动状况,比三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23%认为会下降,比三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学家对近期股票市场走势的谨慎态度。
    
    二、2005年经济增长呈减缓趋势
    
    尽管2004年的宏观调控对部分过热行业的降温对全年的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但从目前来看,全年GDP增长超过9%已成定局。不过,经济学家普遍认为2004年的宏观调控对2005年的经济增长将会产生滞后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05年GDP增长超过9%的经济学家只有17%,比三季度的同类比重减少8个百分点。虽然与2004年比增速趋于减缓,多数经济学家对2005年的经济增长仍持有乐观的预期,57%认为GDP增长会在8.5%以上,36%认为在8-8.5%之间,只有6%认为会低于8%。
    
    三、2005年宏观调控宜以市场手段为主导
    
    2004年经济运行的背景就是采取了多种方式的宏观调控措施。总体来看,本轮宏观调控在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趋向于软着落。从不同调控措施的效果来看,57%的经济学家认为行政手段最有效,33%认为货币政策最有效,10%认为财政政策最有效。而很多经济学家对2004年宏观调控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表示担忧,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希望2005年的宏观调控采取“市场化手段主导”的方式,30%认为应采取“行政性手段和市场化手段并重”的方式,只有2%认为应继续采取“行政性手段主导”,2%认为“不再进行宏观调控”。
    
    关于2005年的经济政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切实推进财政政策从“积极”向“稳健”转型,重视将财政资金及国债资金用于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保障水平,增加对农村卫生和教育投入。二是将货币政策决策权交给央行,建立央行独立的调控机制。三是推动市场参数的市场化进程,尤其是资源和要素的价格市场化。在粮食价格上涨压力已明显减小的情况下,适度放松能源电力价格的管制,以便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解煤电运矛盾方面的合理作用。四是将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乃至首要目标。五是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六是继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放宽中小企业的注册登记许可审批制度。
    
    四、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尽管2004年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学家仍提醒调控不能代替改革,不可期望用短期手段来解决长期性问题。为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关于2005年最希望取得突破的改革,按经济学家选择比重的大小依次是:税制改革(36%)、放宽金融领域市场准入(34%)、融资体制改革(30%)、加快诚信体系建设(30%)、建立更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28%)。另外,还有部分经济学家提出应在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垄断行业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
    
    关于税制改革,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包括:适度降低税率;抬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线;逐步合并中外资企业所得税;减少个体户、私营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等等。
    
    关于放宽金融领域市场准入和融资体制改革,经济学家提出的建议包括: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强金融市场的层次建设;放宽利率的浮动范围,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放宽对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限制;严防在改革中形成“金融寡头”。(来源/中证网,作者/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潘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