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国情



中国体育概述

    
    一、群众体育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组织体系逐渐健全。199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体育法》。此后,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从法律上要求公民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健康。
    
    广播体操是被群众广为接受的一种健身方式,政府为此给不同的人群(成人、少年、儿童)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球类等其他体育运动形式也在群众中越来越普及。大多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每年举办职工运动会已成为不成文的惯例。
    
    近年来,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乡村赛马、蹦极、保龄球、滑板、女子拳击、跆拳道、高尔夫球等运动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尤其受到城市青年的青睐。都市的体育场馆呈现空前的繁忙,如光顾北京各城区游泳馆、健身房、溜冰场的人日渐增多,乒乓球、网球场地前也排起了长龙。据对部分大中城市的调查,近年来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每年约递增2%。
    
    到2000年底,全国性群众体育协会已发展到30个,基层职工体育协会4万多个,城市社区体育组织3854个,社区体育辅导站2000多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0万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体育设施。目前全国体育场馆超过62万个,总面积8亿平方米,人均0.65平方米。此外,有关部门利用体育彩票收益金,两年内共建了1077个全民健身工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已全部向社会开放。
    
    2001年10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国家计委等11个部门联合,历时3年,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结束。这次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一次监测。本次监测结束后,这11个部门还联合下发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的通知,要求今后每五年开展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筹备制定群众健身处方,依照不同年龄的人群,制定新的健身方法和标准,并加大社区健身辅导力量。
    
    二、全民健身计划
    
    1995年元旦,政府推出了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计划”。该计划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采取了很多措施,希望使锻炼身体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与日常习惯。它要求各级体育部门多多研究与顺应广大群众在健身时间、项目与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创造出更多的深受群众欢迎的体育健身项目。
    
    很多体育组织把体育活动辐射到企业、学校、街道以及个人,形成了完善的网络体系,办起各种培训班与知识讲座,还为企业和居民指导健身活动和策划体育比赛。
    
    民族传统体育也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划龙舟、秧歌、武术、围棋、风筝等,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健身娱乐方式。
    
    三、竞技体育
    
    1959年3月,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德国举行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了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此后的中国竞技体育硕果累累。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1498个,创、超世界纪录1054次;其中,从1978年到2001年间,中国运动员共获1468个世界冠军,877次创、超世界纪录。
    
    中国人在奥运会的纪录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改写。1949年以前,中国运动员曾参加过三届奥运会,均无功而返。自1949年以来,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先后参加了五届夏季奥运会、七届冬奥会,总计获54枚金牌;其中在洛杉矶、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金牌总数列第四位,在第二集团中名列前茅。中国还从第九到十三届亚运会实现了金牌和奖牌总数的“五连冠”。
    
    2001年被称为“中国体育年”。乒乓球和羽毛球仍然是中国体育的拳头项目。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包揽了全部七项冠军;羽毛球苏迪曼杯再度蝉联锦标。已经成为世界冰雪项目新生力量的中国健儿再次证明过去取得的成绩不是昙花一现。文静的国际象棋选手诸宸成了继谢军之后的又一位东方皇后。而在年底的九运会上,共有24人35次超7项世界纪录,6人1队7次创6项亚洲纪录,28人41次超9项亚洲纪录,32人4队52次创37项全国纪录。
    
    竞技体育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日渐完善的竞技体育训练体系—以青少年业余体校和基层体育俱乐部为基础,以省区市运动队为骨干,以国家运动队为最高层次,该训练体系使全国优秀运动队常年保持在2万人左右,成为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主力军。与此同时,由于开始采用国际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刺激了竞技体育的发展。目前,中国所有68个运动项目全部实现了向协会实体化的转变。
    
    四、北京与奥运
    
    2001年7月13日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投票决定: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北京在五个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当晚,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都沸腾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以及中国其他城市的主要街道挤满了激动的中国人,整个中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与奥运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1979年,中国在这一年里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及与国际奥委会的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从此,中国体育界开始积极支持奥林匹克的普及与推动工作。
    
    遵照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性原则,为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能够分享举办奥运会的荣誉和欢乐,北京曾提出举办2000年奥运会,1993年在国际奥委会投票中以两票之差落选。1999年,北京再次向国际奥委会申请举办2008年奥运会。与上一次相比,北京过去八年间的经济增长年均超过8%,过去五年北京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在此基础上,北京还提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三大主题,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个性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奥林匹克精神更广泛地传播;希望奥运会做到人和环境的和谐,办一次对环境有很大促进的奥运会;在场馆和奥运村建设以及通讯、交通和日常使用的设备方面,运用当代的高新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环境技术、节能节水技术等。北京的申奥举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同,不同身份、职业和年龄的普通民众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北京申奥的支持。
    
    对改善环境的承诺是北京赢得选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1993年春,当国际奥委会考察团来到北京时,其环境状况不能让他们满意。2001年2月,当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再度来到这个城市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北京。这一年,尽管风沙天气大幅增加,但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大有改善,空气质量达到三级及以上的天数超过全年的85%。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使北京新增林地7000公顷,绿化隔离带建设已完成80%,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43%;市区新增绿地面积2556公顷。
    
    目前,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已经成立,相关的工作已经开始。由市政府投资的首批89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已于2001年底开始建设,包括机场、道路交通、轻轨地铁、燃气改造、城市供水、电力设备、污水处理、河道整治、电信等各个方面。由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院等九部门共同推出的“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也开始实施。该计划集成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成果,力争将世界一流的技术成果应用于奥运会。首批奥运科技项目,涵盖了2008年奥运会的方方面面,并且侧重于解决奥运举办的焦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