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澳门历史建筑群”闯入申遗“总决赛”

2005年4月26日

    
    华声报讯:新华社消息,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财产厅厅长陈泽成4月24日透露,200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澳门历史建筑群”,已顺利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世遗专家的评估,进入将于今年7月进行的“总决赛”。
    
    据陈泽成介绍,今年2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巴黎举行了世遗专家会议,在详细讨论及研究了“澳门历史建筑群”的有关说明后,正式通过了评估报告,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建议,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了解,在这次会议上,约1/3申报项目的评估报告未获通过,有资格参与最后角逐的共约30个项目。
    
    据他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于今年7月10日至16日在南非的德班市召开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并在会上审议这些入围项目。
    在国家文物部门的支持下,2002年7月,澳门正式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程序。2003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开始对新的申报实行限额制,因此,中国每年只能申报一个项目。2004年初,“澳门历史建筑群”被确定为200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
    
    陈泽成透露,在今年2月的世遗专家会议上,“澳门历史建筑群”的概念,已由当初突出分散的12个建筑物,丰富调整为历史街区。这个街区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最终以其承载的普世价值而得到专家的认可。
    
    “澳门历史建筑群”保存了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400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走近“澳门历史建筑群”
    
    夕阳余晖中的澳门,常常让人产生一种融入其中的冲动:那些临风伫立的教堂、古朴苍凉的城墙,以及重门紧闭的中式院落,总令人联想起一连串的词汇,诸如:历史、融合、共存……
    
    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毗邻而居的古老建筑所传递的普世价值后,一个新的名词开始在澳门报章上频繁出现,并力争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这就是:“澳门历史建筑群”。
    
    将于今年7月提交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的“澳门历史建筑群”,是中国今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在文明源流从未间断的中华沃土之上,文物古迹浩如烟海,“澳门历史建筑群”脱颖而出,其价值可见一斑。
    
    “澳门历史建筑群”的概念,从2002年提出至今,经历了重要的调整,已由当初突出分散的12个建筑物,丰富为历史街区。这个街区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展现了东西方不同国家在空间结构概念、建筑风格、美学观念、工匠手艺和技术方面的交流融合。徜徉其中,宛如置身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步入街区,人们会惊异地发现,这里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其风格包括了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大部分的欧洲建筑形式,从巴洛克到新古典主义应有尽有。数量众多的宗教建筑,也因教派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同时,这些西式建筑在其原有风格中又糅进了印度、日本以及中国沿海一些地方的建筑特色,甚至连天主教堂的壁画也以中式手法表现,整个街区布局体现了风水学的影响。中国岭南风格的庙宇、清末院落式大宅和广东“西关大屋”式民居,更令这个街区的建筑风格变化多端。
    
    当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前往大三巴牌坊游览时,人们常常会惊诧于它的“名不副实”。这个有着地道中文名字的建筑,绝非宣扬忠孝节义的中式牌坊,而是一处西式教堂的残壁。这就是澳门的历史建筑,哪怕是一个小小细节,都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证明了中国文化永不衰败的生命力及其开放性、包容性,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行走在澳门的历史街区,总能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和谐共存。这是一个集合多种信仰和习惯的居民生活空间:供奉中国海神妈祖的妈阁庙与葡萄牙人航海主保的圣老椤左教堂相隔咫尺;葡萄牙人生活区旁坐落着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中式大宅;巍峨的大三巴牌坊之侧是精致小巧的哪吒庙;东望洋炮台的圣母雪地殿教堂墙壁上,是中式图案的壁画……当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刻录着中西文化交融并存的记忆。
    
    直到今天,在这个历史街区,有着不同信仰和习惯的民众,依然秉持各自的传统,以丰富多元的节庆活动,延续着澳门的中西合璧。也正因如此,这个活着的街区,才引起了文物专家的兴趣,并开始了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