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七大考古新发现发布
华声报讯:“中国考古新发现学术论坛·2003”日前公布了2003中国七大考古新发现。它们是:塞北先民的史前家园——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聚落遗址、汾河畔的文明之源——山西襄汾市陶寺城址、商朝东土的灿烂文明——山东济南市大辛庄商代居址与墓葬、黄沙淹埋的汉代生活图画——河南内黄县三杨庄汉代庭院遗址、丝路驼铃梦粟特——陕西西安市北周史君墓、契丹贵族的安魂之所——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辽代墓葬、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进展。为期1天的学术论坛,向公众全面介绍了七大考古新发现的发掘过程和意义。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兴隆沟聚落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凌河支流牛牤河上游左岸。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于2002至2003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获得了研究当时的聚落布局、房屋形制、埋葬习俗、经济形态、原始宗教信仰、环境考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兴隆沟遗址的发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在聚落考古理论与发掘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对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研究及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对山西襄汾市陶寺城址布局的探索,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子课题“聚落反映社会组织”中的重要内容。2002年春至2003年冬,社科院考古所山西第二工作队与山西省考古所等,在陶寺城址发掘了1511平方米、钻探面积为32万平方米,并由此确认陶寺早期城址、宫殿区及核心建筑区北出入口、早期小城内墓地和祭祀区夯土台基等重要遗迹。这一建造和使用于陶寺文化中期、毁于陶寺文化晚期的建筑,证实了《尧典》中观天授时的记载,并将中国古代观天授时的考古证据上推到距今4100年。观象台建筑是“王都”必备的建筑要素,其发现对了解陶寺城址的性质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2003年3月至6月,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和济南市考古所等联合对济南市大辛庄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的收获,一是发现了4片商代甲骨刻辞,其中一版龟腹甲上刻有33字,内容涉及“御祭”、“温祭”和“徙”等,与安阳殷墟出土卜辞类似,其年代不晚于殷墟三期——这是在殷墟以外首次发现的商代卜辞;收获之二是发现了三处商代墓地。此次发掘对于重新审视大辛庄遗址的性质,认识商王朝与东方地区的关系,探索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甲骨文的发现对甲骨学、商代考古和商史研究也将起积极推动作用。 2003年7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对位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北的一处较大规模的汉代聚落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可能属于西汉晚期的一处城镇或庄园,它有可能毁于黄河泛滥并被淤沙深埋。考古发掘揭示出的整组建筑群,为了解汉代某类特定建筑的规模、布局、结构以及当时的建筑技术都提供了珍贵资料。遗址内原地保留的各类生活用器,也为探讨当时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提供了实例。遗址的地层堆积等则为黄河水文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北周史君墓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井上村东。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于2003年6月至10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石门、石木享、石榻及金戒指、金币、金饰品等珍贵文物。此项发掘中发现的粟特文与汉文相对应的题刻,有助于更好研究粟特的文字和文化,这项发现还为研究丝绸之路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对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史和中国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3月至5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通辽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对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东南麓山坡上的一座辽代墓葬进行了发掘。这座契丹贵族的墓葬,是近年来辽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墓中许多文物以及保存完整的彩绘木棺和棺床等在该地区均属首次发现。图案精美的丝织品、大量艺术品和装饰图案等在辽代墓葬中也很少见。这些发现对研究辽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服饰、艺术以及丧葬习俗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也有新发现和新进展。当日发布的报告,主要涉及动物考古学研究领域中有关家畜的起源、祭祀动物的特征、动物在战争和劳役中的作用及文化交流的动物证据等四方面的内容。通过骨骼和牙齿测量、同位素分析和DNA分析等确认家畜的研究方法,可以证明:在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9000年的文化层里已经存在家犬;在河南俨师商城遗址的一条祭祀沟内出土了300多头猪的骨骼及一些凌乱的动物骨骼,表明一些猪年龄大、牙齿磨损状况特别、犬齿生长奇特,这在世界各地出土的猪骨中都属罕见;经过对咸阳西汉平陵陪葬坑出土动物骨骼的鉴定,可确认骆驼和驴这两种动物在公元前74年就已经由西亚引入西安地区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