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哈同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2005年8月11日

    
    华声报讯:8月18日将是西方战后最为著名的抽象主义大师之一汉斯·哈同作品在京展示的最后一日。《哈同艺术展》作为“仲夏法兰西”中法文化年闭幕展压轴系列之一在中国美术馆展开,为北京观众带来亲自感受世界顶级大师作品的难得机会。
    
    据光明日报报道,在中国,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特别是抽象艺术的欣赏尚未普及,“抽象艺术”在大众中主要作为一种文化品位的概念而存在,而在法国家喻户晓的“抒情抽象主义”于我们则更是陌生。展览闭幕之际,考虑到观众的欣赏需要,以及汉斯·哈同在西方现代艺术史及抽象艺术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美术馆特别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史系朱青生教授(朱青生本人也是艺术家和艺术史学家,并且也是哈同艺术展的策展人)于8月18日下午一时30分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行专场讲座,专门讲述有关哈同的生平及艺术经历、如何欣赏抽象作品、以及西方抽象艺术与中国书法的联系。中国美术馆在推进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观众能在最大程度上了解西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本次《哈同艺术展》得益于策展人及哈同艺术基金的支持,来京展出的作品均为艺术家一生作品中的精华之精,而哈同在西方现代艺术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该展览奠定了基础,哈同的艺术甚至影响了后来举世闻名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
    
    哈同的抒情抽象艺术其实并非表面表现的那般难以理解,结合哈同本人的生平和经历,观众将发现这其实是艺术家在介入社会的责任感及追求艺术神圣使命之间的挣扎和最终升华,或按艺术家自己的话“永远在两个极点之间往来”。最明显的例子即体现在哈同自己身上——他的残疾。哈同出生于德国,后加入法国国籍,在二战期间他站在法国一边抵抗法西斯,并因此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腿,最终得到了来自德、法两国的反法西斯荣誉勋章。哈同反对艺术家以签署宣言的方式参与社会变革,而主张艺术家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去实现作为人本身(亲身参与战争,而不是如毕加索那样创作一幅斯大林肖像)及艺术家的价值(相对于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几何抽象艺术而言,哈同精深的抒情抽象艺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