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泠“吴昌硕奖”无人问鼎
华声报讯:历经百年风霜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有望通过全球范围选才再造“吴昌硕”,但他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显得相当困难。近日,作为西泠印社首届艺术节核心项目的“三大展”(中国印、书法、画大展)举行最后角逐,然而该社专门为此设立的西泠印社最高奖——“吴昌硕奖”却无人问鼎。 据东方早报报道,为配合“三大展”,4月份起西泠印社在全球征稿,共收到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来稿5260件。经初评、复评,共有62位优秀作者进入单项精品奖和“吴昌硕奖”推荐提名的角逐。经过比拼,马来西亚的刘创新等26位选手获书画印单项最高奖“精品奖”,并有12位选手成功入选“全能奖”,参与了“吴昌硕奖”的最终角逐。然而令西泠印社遗憾的是,虽然他们按照原来设定的活动规则择优录取前5名直接授予西泠印社社员称号,但“吴昌硕奖”却最终无人夺得。“这是经过评委会慎重考虑的,我们也感到非常遗憾。”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说。 “吴昌硕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因此我们非常注重选手的全面能力,他们即使达不到吴昌硕的高度,也必须达到他的全面性。”陈振濂表示。但现在的选手并不能达到这种全面性,且知识素养也存在缺憾——在文史、书画、印学史的现场面试时,竟有选手没有答对任一问题。 陈振濂认为,这与现代人才的培养观念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关。“过去的文人是熏陶出来的,现在则是学院式教育训练出来的,专业方向明确,但学校在综合素质上的培养欠缺。”这也正是为什么选手在印书画的操作技法非常精妙,但始终感觉缺乏全面性,及一种内在的功力和底蕴的原因。此前在西泠印社前任社长启功逝世之时,陈振濂便感叹“一个时代的结束”。其“结束”中部分指向便是两种不同培养的模式。 不过,对于“吴昌硕奖”的空缺,西泠印社也并非一味遗憾:这恰恰能起到一种风向标的作用,告诫着中青年作者要加强全面修养,拓展视野。 链接: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创社宗旨的西泠印社,在国内外影响甚远。“为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该社正在举行的首次“神仙居·国际艺术节”,包括系列大展、高峰论坛和艺术博览会。其中作为核心项目的“三大展”承担着为该社全球范围选才的重任。为此,他们首次设置了西泠印社最高奖“吴昌硕奖”,考察选手在印、书法、画上的综合素质——吴昌硕是该社的首任社长,在诗、书、画、印等方面造诣极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