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民族画报》50年记录多彩中华民族

2005年10月11日

    
    华声报讯:10月10日上午,包括《在结婚登记处》、《打裕江畔》在内约百幅有关中国各民族50年生活场景的摄影作品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
    
    据中新社报道,以“多彩的中华民族”为题的这一摄影展,是中国《民族画报》为纪念该刊物创办50周年而举办。
    
    1955年2月,周恩来题写刊名,《民族画报》在北京创刊。作为中国大型综合期刊,它以摄影作品和精要文字,报道中华56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方面状况,在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这一本关于中国各民族的画报,50年来被评价为:记录下了各族百姓一家一户的生活、一个个族群的点滴变化。
    
    10日开幕的作品展,展出该社记者50年作品精选。1957年《在结婚登记处》,留下壮族青年女子登记结婚那一刻集专注、羞涩和幸福于一体的复杂表情;还有1959年《班禅·额尔德尼向毛主席献哈达》、1985年《哲蚌寺讲经》、1999年《参加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台湾原住民代表团在北京》、2002年的《高山汉的酒席》等一一记录中国民族社会的历史瞬间。
    
    当天上午在世纪坛,作品《打洛江畔》中两位傣家少女在空阔、青山绿树环绕的大河畔挑水,画面静谧、色彩绚丽有如油画,许多参观者在作品前驻足观赏。
    
    已退休的画报老记者郝纯一在世纪坛艺术馆与记者说起这一作品时,仍感庆幸。
    
    1952年,经过火车转汽车再转马车,郝纯一颠簸约7天从北京来到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在打洛镇的一个黄昏,他与朋友偶然来到江边,恰逢两位着短袖长裙的傣家少女在河畔取水、与山水融合一处,留下让人过目难忘的彩色照片《打洛江畔》。
    
    郝纯一说,他后来再不曾返回打洛镇,但两个女儿去年到西双版纳旅游,经打洛镇去往缅甸;女儿回来告诉他,打洛镇有直达昆明的旅游车路线,当地开放作民族文化旅游区,变化大得很。种种描述,让老人听后感慨良多。
    
    据介绍,“多彩的中华民族”摄影展持续3天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