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工地出土珍贵汉简
2003年11月6日,在离1996年发掘10万余枚三国吴简的平和堂基建工地不到50米的湖南省供销大厦基建工地上,长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从两口古井中发掘出了几十枚简牍。经有关专家鉴定,这批简牍为西汉简牍,系珍贵的历史文献,其所表达的内容对于研究西汉时的政治制度,西汉长沙国与当时中央政府的关系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工地今年9月就发现了一批古井,引起文物部门的高度关注。11月6日,在对其中相邻的两口井发掘到9米以下时,惊现出30多枚简牍。这些简牍残缺不全,长度几公分到十几公分不等(按规格简牍一般为23公分左右)。长沙文物部门的专家会同北京来长的专家,对业已清洗的部分简牍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中5枚竹简上的字迹可辨认,确认其为西汉时期的文书。 据长沙市文物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这些简牍上的文字均为隶书,内容与主要反映经济情况的走马楼三国吴简不同,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简牍上有“制曰”(皇帝说)、“皇后”等字样,由此可初步推断,这批简牍可能是当时皇帝下的诏书或者长沙国向中央朝廷上的报告文书。 此前,长沙乃至全省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过反映记载着政治内容的汉简。由此次发现西汉简牍联系到1996年平和堂建筑工地出土的10万余枚三国吴简,1997年东汉名店建筑工地出土的200多枚东汉简牍,有关专家认为,在一个不大的区域连续发现时代连贯的简牍,这在全国考古发掘中相当罕见,为研究长沙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再次证明了五一广场一带从秦汉以后就是长沙的中心区域。 参与发掘的专家介绍,此次出土的西汉简牍上面盖有灰烬,井内还发现用于制作简牍的材料。目前两口古井现存井口处距地表9米,还未挖到井底。因为天气等原因,已经暂停发掘。如果灰烬是人为掩盖以遮耳目,那么古井里可能还有更多有价值的“宝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