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甘肃酒泉发掘出早期四坝文化聚落遗址

2004年1月17日

    
    2003年夏,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酒泉市清水镇中寨村西河滩发掘出早期四坝文化大型聚落遗址,揭露出一大批房屋基址、储藏坑、陶窑、烧烤坑、祭祀坑等,并出土了一批文物。
    
    从2003年6月至9月,考古工作者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揭露的面积已达10000余平方米,已经发掘清理出的遗迹主要有:房屋基址50多座,储藏坑60多座,烧烤坑350座,陶窑5座,祭祀坑20多座。
    
    房屋基址的形式分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半地穴式房址平面均为长方形,室内地面均经硬化处理,并有1至数个烧烤坑和数个储藏坑。地面式房址平面形式较为复杂,其中有长方形的单室,其中有一座房屋主室的三面各有一个侧室,形成“三室一厅”的完整格局,这在以前的同期遗址中还未见到。
    
    储藏坑平面形状多为圆形,也有平面呈葫芦状口小底大的形式。储藏坑内出土有陶器残片、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骼。其中一枚长约5厘米的骨针制作十分精美,针孔只能穿过现代缝纫机的线。烧烤坑的形式多样,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坑内出土有陶器残片、石器和动物骨骼。
    
    陶窑为4座成一组,在一个长2米、宽1.5米、深2米左右的长方形坑的北面有3座,西面有1座。窑室平面形状3座呈圆形,1座呈较长的不规则形,窑壁经烧结形成坚硬的红烧土层。窑内出土有陶器残片等遗物。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残片、石器、骨器和一些青铜器残片和残铜块。
    
    关于四坝文化
    
    1948年,在甘肃省山丹县培黎学校任教的一名新西兰人在山丹县四坝滩发现了一些文物,20世纪50年代经中国考古部门的调查和初步研究,认为它是距今4000年左右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一种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命名为四坝文化。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坝文化只有玉门火烧沟等处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一直未能找到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使人们对四坝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无法深入进行。本次发掘是四坝文化提出后首次发掘的完整聚落遗址,也是在河西走廊发掘的最大的史前时期遗址,它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