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黑龙江省依兰县出土两枚战国至汉代时期的角针

2004年1月17日

    
    考古工作者2003年8月在黑龙江省依兰县桥南遗址的抢救性发掘中,发现两枚约为战国至汉代时期用牛角磨制而成的针。
    
    这两枚角针通体笔直,表面光洁,尖端非常尖锐,与现代人使用的钢制缝衣针十分相似。两根针分别长约6.5厘米和7.5厘米,针孔直径不足0.5毫米。
    
    据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程松介绍,这两枚角针是当时北方居民用来缝制衣裳的工具。根据其精美程度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娴熟的磨制和缝纫工艺。
    
    程松进一步解释说:“这么微小的针孔只有很细的线才能穿过,说明当时的居民已经开始使用丝麻为线。”但至于古人究竟怎样造出如此细小的针孔,目前还无从知晓。
    
    据了解,在黑龙江省以往的考古发掘活动中,曾出土过用兽骨磨制的骨针。
    
    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对松花江、牡丹江流域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南部的桥南遗址。这里曾是战国至汉代北方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从7月下旬开始,黑龙江省文物部门为配合哈佳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对工程涉及的3500平方米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出土各类器物近30种。全部发掘工作将在9月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