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发掘出中国最早期岩洞葬
2003年7月,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仙湖镇邓吉村村民近日在弄山(山名)炸石时意外地炸出一个石山洞口,揭开了古代骆越民族、即今壮族先民岩洞葬的奥秘。 闻讯而来的广西文物工作者在洞内1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共发掘出一批石器、陶器、玉器、蚌器、陶片和少量人体骨骸,还有较完整的文物共80多件。专家们根据出土文物推断,这处岩洞葬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岩洞葬,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岩洞葬之一。据悉,发掘工作已于日前基本结束。 岩洞葬位于石灰岩组成的弄山西南山麓,岩洞由洞厅和4个支洞组成。发掘队伍从村民炸开的洞口进入到洞内大厅。考古人员还在两个支洞内的黄色砂质粘土中发现了剑齿象、大熊猫、犀牛等动物化石。 岩洞葬出土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用细砂页岩制成、硬度低易碎断的大石铲。其形式有直肩直腰的,斜肩且两边打磨有锯齿形的,有束腰的。最大的石铲长29厘米、宽17厘米,中间厚约1厘米,刃口厚度约0.5厘米。专家认为在岩洞葬中发现大石铲尚属首次。 出土石器除大石铲外,还有石斧、石锛、石刀以及广西地区考古未发现过的石碾槽。最小的石铲长不足10厘米、宽仅4.2厘米。一把仅为三分之一巴掌大的石斧,造型几乎与现代小手斧一样美观,光洁滑亮,实为一珍品。 出土的陶器,形式多样,以夹细砂红褐陶为主,部分为泥质陶,胎较薄,最薄的仅1毫米。器物有圜底、三足和圈足的罐、釜、壶、钵、碗、杯等。最引人注目的壶底圈镂孔陶壶、足圈杯和碗,制作精美,在广西以前的考古活动中尚未发现过。大部分陶器表面刻有绳纹,部分陶器在绳纹之上复刻水波纹或弯曲成独立的山峰纹。极少数陶器的腹部还有黑色的彩绘。 从这处岩洞葬发掘出的几件饰品,颇令人惊叹。顶部穿孔的蚌壳,规整无损;长短不一的穿孔细条蚌壳饰品,打磨精美;4块大小不一的绿中带黄的穿孔玉玦,小巧玲珑,显示了数千年前壮族先民的审美观和手工艺水平。 广西是中国岩洞葬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最早期(先秦时期)的岩洞葬不使用棺材,而直接将尸骨和随葬品放在岩洞或岩厦中,然后密封洞口或将洞口掩蔽。这处岩洞葬原来入葬的洞口,由于当时人们埋葬死者后用石块将洞口全部封住,加上数千年的风吹雨打,现在从山外已看不到原来洞口的痕迹。 专家们认为,广西境内石山林立,岩溶洞穴极多。在广西许多岩溶洞穴中都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和文化堆积。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原始人也将洞穴作为死者的葬所。由此可以看出,广西最早期岩洞葬可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末骆越民族中曾居住在洞穴中的部分人群所实行的丧葬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