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殷墟:博物馆八月竣工 申遗加速
华声报讯:综合中新社消息,一座以收藏、保护、展示、研究殷墟出土的可移动文物为目的的博物馆殷墟博物馆目前已在河南安阳破土动工,预计今年8月底前竣工开馆,散落世界各地的殷墟文物回归故里将成为可能。 殷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这里出土了约15万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和种类丰富的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洹河西岸、宫殿宗庙遗址与洹河之间的狭长地带、洹河河床的摆动区域。经过考古钻探,选定区域内无任何古代文化遗存,符合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条件。 殷墟博物馆由中国建筑设计院设计,为地下一层建筑。建筑面积3535平方米,展厅面积2354平方米,包括展厅、文物库房、研究室、报告厅等设施。博物馆内主要展示殷墟出土的珍贵历史文物,为海内外游客在游览殷墟时提供一个科学了解中华文化源流的场所。 新的博物馆从平面上看,酷似甲骨文的“洹”字,即取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所有的建筑全部修建于现有地表之下,地表植被覆盖,继续维持殷墟遗址的原有面貌。 据有关专家称,长期以来,殷墟的保护主要着眼于遗址这一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随着殷墟博物馆的建设,散落世界各地的殷墟文物回归故里将因此成为可能。 据悉,根据安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签署的协议书,博物馆建成后,考古研究所保存的大批殷墟出土文物将会移至馆内收藏并展示。 据悉,随着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的破土动工,作为中国政府2006年申报世界遗产的唯一项目,安阳市政府正加快完成各项申报筹备工作,为迎接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今年8月份的正式验收做好充分准备。 殷墟博物馆是安阳市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今年8月底前竣工开馆。目前,殷墟的文物保护工作初见成效,申报工作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和联合国专家的充分肯定,殷墟也作为2006年中国唯一的申报项目被联合国列入审议日程,即将接受今年八月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最后审验。 权威人士认为,建设殷墟博物馆对于全面提升殷墟的保护能力,促进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1年4月正式启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要求,安阳市政府已完成遗址展示、环境整治等申报各项工程投资1.3亿元人民币,完成了申报文本的编制工作,编制了《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并制订了殷墟保护专项法规——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古文化遗址保护的专项法规。 根据申报需要和保护规划的要求,安阳市对殷墟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截止到目前,共拆除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涉及6个村庄,村民、企业、单位、门店688户。租用土地857亩,绿化面积19.7万平方米,整修河道、道路等近20公里。 另外,文物、遗址的展示工作进展顺利,王陵遗址公园已基本具备了对外开放条件。目前,宫殿宗庙区已完成了宫殿基址夯土标示、H127甲骨坑保护房、甲骨文碑廊等工程建设;在殷墟与城区连结地带,建成了仿殷阙楼二座,绿化区木栅栏1350米。殷墟王陵区完成了大墓植被标识、M260大墓保护房、祭祀坑展示等工程建设。在殷墟文物陈列方面,已完成了《殷墟概览》、《殷墟发掘史展》、《王陵大墓陈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