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
华声报讯:据新京报报道,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论坛”5月19日在北京的广州大厦开幕,会议集中了国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有关的学者、政府官员和民间机构的精英,举行为期两天的研讨,共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献计献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办事处主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官员卡贝丝女士透露,这个公约已经有14个国家加入,还有些国家正在考虑是否加入,而一旦有30个国家加入,这个公约将成为有法律效力的政府间公约,她乐观地预计这一公约有可能在今年底获得30个国家批准,然后在明年初生效。 今年至2008年全国展开大普查 事实上,自从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去年中国还正式加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公约,提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并建立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文化部社图司周小璞司长透露他们规划从今年起到2008年对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次普查,“掌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并做出比较完善的资源分布地图集”,她说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全国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参与这方面工作的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这次普查将是在以前全国对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更高标准进行补充、发展的一次大普查,个别地方已经动手做起来了”。 学术界应拥有更多发言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魁立教授认为政府应该更重视把踏踏实实的研究成果纳入到保护工程中去,“因为没有研究就不能真正理解、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方面是学术界的责任”。他说自己注意到国务院、文化部已经决定加强专家的作用,“比如会在各省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这很重要。” 据悉,除了中山大学,目前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都设有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教育部官员袁振国认为各个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加强合作也是促进研究和保护的一环,他认为“必要的时候,这些研究机构可以联合召开一次学术会议,相互交流经验,以便把工作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