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文化传承诵读古诗

2003年4月8日

    近几年来,全国已有700多万小学生加入“诵读千古美文”活动。据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87.2%的家长认为应该从小加强孩子对古代经典诗文的了解,而且在对外开放的今天,更要加强传统价值观的教育。目前,北京市不少小学都成立了背诵古诗、古文兴趣团(组)。
    
    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在孔子的故乡曲阜摆开擂台。海峡两岸的青少年一千人列队齐诵《论语》,数十人齐诵《道德经》、《孟子》等中华文化经典,或以现代歌曲形式咏唱唐诗、宋词等古诗文,声音悦耳悠扬,气势恢弘,让人荡气回肠。
    
    海内外国学大师和几十名专家学者组成了本次友谊赛的评审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王光英说:“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在与西方文化冲撞的过程中,又体现出它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属‘伦理型’,强调的是如何做人;西方文化则具有‘科学型’、‘法理型’,强调的是如何做事。其实,‘做人’与‘做事’,‘伦理’和‘法理’在文化上是可以互补的。古诗文中渗透着一种理念,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优秀经典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现在我们提倡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经典,其意义就是为了让海内外华人始终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在学习现代科学理论的同时,多读一些中华文化经典,对于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会起到深刻的影响。”
    
    慢慢领悟古诗内涵
    
    古诗文往往意境深远,成人理解起来都不大容易,所以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背也白背;也有的家长以孩子会背多少首唐诗为荣,目光只停留在“近”效果上。其实,不妨将眼光放长远些——朗诵古诗文能陶冶性情、练就良好的素质。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其发起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曾就此做过评估,结论是:让13岁以前的孩子每天朗读20分钟,坚持三年,就能背下十万字的古诗经典作品。虽说不求甚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地领悟。而且,这样的朗读孩子没有精神负担,精神愉快,对他们的身心都是有益的。
    
    书声朗朗,开卷有益。刘国江小朋友的父亲说:“诵读中会遇到一些生字、典故、难点。有一次,他问我毛泽东的《送瘟神》律诗中有‘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五岭’、‘三河’指的是什么,我答不上来。双休日,我就领着儿子一起到图书馆查资料,原来‘五岭’即是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总称也叫南岭。‘三河’指的是黄河、淮河、洛河,在这首律诗中指北方。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周洪忆说,孩子脑子里的古诗文多了,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自然会增强。幼儿高级教师叶春红说,儿童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会激发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于古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给幼儿一个固定的解释,表面上看是帮助孩子,实际上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不如让他们自己读,慢慢地去体会,不懂的以后再说。
    
    曾两次参加首都少年儿童古诗文诵读汇报演出的张生毅同学说:当我慢慢体会到一首诗的意思后,它在我头脑里就成了一幅画;而侯春江同学以前并不喜欢古诗文,现在他却说,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感到其中的意境,他的家长认为这对训练孩子的理解力很有好处。
    
    从古诗文中学做人
    
    在训练记忆力的最佳年龄,让孩子背一些经典古诗文,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而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以“背四书五经,学琴棋书画”闻名的北京圣陶实验学校校长刘荫房认为,对孩子们来说,诚实、勇敢、富有责任心、通达而宽容,是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最重要的品行,这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人格素质。比如,圣陶学校的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外语,但刘校长认为,外语只是一种工具,学好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可表达出什么是由个人内在素质决定的,而这种素质来源于一个人的人格、修养。
    
    许多孩子都凭借他们自己的理解,从古诗文中悟出了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六年级的张泽敏在读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之后,心有所感:今天的事今天做,不要推到明天,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她深有感触:背古诗让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原则,它不同于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说,任何一个有很长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会有自己的根基,让儿童从小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他们就会在非常深厚的文化资源里汲取营养。当然,对经典的概念和内涵,也应有科学的界定。著名哲学家、北师大古典文学教授郭预衡先生认为,经史子集艰涩难读,在把它们介绍给孩子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和选择,同时还要教给他们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不能刻板地注入,而是启发式地活泼愉快地学习,这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作者:初德和 2002年10月16日中华女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