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薪火相传诵经典 凝聚两岸同胞心

2003年3月27日

    ——首届华人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纪实
    
    由于一批热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士仁人同襄盛举,2002年9月18日至20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隆重举行的首届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一次炎黄子孙聚集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旗下,心相连,手相携,同歌共舞的盛会;是一幅海内外华人共同向世界展示华夏文明的动人画卷。
    
    鼓之以雷霆 润之以风雨
    
    日昭昭,天朗朗。友谊赛拉开帷幕的第一天,上苍似乎也在为华夏民族的团结而祝福。千人诵读《论语》气势磅礴,声震瓦宇,显示了中华民族誓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决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歌声惊魂动魄,主席台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李靖先生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港台同胞的坐席中也传出唏嘘;台湾“唐诗新唱”方队的小朋友是合着欢快的乐曲跳着上场的,令台上台下都沉浸在儿童纯真快乐的世界中。台湾导演柳松柏先生谱曲、推广的“唐诗新唱”,是与中央民族乐团和中央少儿合唱团精诚合作的结果,受到海峡两岸师生的欢迎。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华夏纽带工程副主任范敬宜先生,是范仲淹的第28代嫡孙。他以古韵吟诵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回肠荡气,令听者动容。他说:古人对诗文很重视诵读,不同地域有不同流派,但都要求读出诗文的气势、感情、韵味。在各流派中,最讲究的当首推“桐城派”,可惜,这种读法现在几乎失传了。范先生之所以会读“桐城派”,得益于60多年前他曾就读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恩师清代大儒唐文治先生。巧的是,会场中,一位台湾女士的家父也曾就读于无锡国专。当她听说这样的学校已经没有,就呼吁再办。
    
    同宗同文同祭祖 情系经典续弦歌
    
    经典诵读的第二天,参加盛会的内地、香港、台湾500多名小朋友和全体与会嘉宾浩浩荡荡来到少昊陵寻根谒祖,祭拜黄帝和少昊,并宣读华人少年《告列祖列宗书》,接着又到孔庙祭拜孔子。“我等晚辈,当效法先贤,以民族和国家的最高利益为我等言行之本位……”当孩子们用同一种语言在共同的祖先面前表白心迹的时候,当清脆稚嫩的童音有如天籁在苍松翠柏间回响的时候,在场的人们无不感慨万千!
    
    首次华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友谊赛虽然只是一次文化交流,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先生,以《增强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感》为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发表;华夏纽带工程组委会钱其琛副总理为盛会挥笔题词:“同文同宗,心系中华”;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周铁农、王文元发来贺函;台湾几位知名人士发来贺电;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一佳先生不仅亲自组团赴会,而且在致辞中盛赞诵读文化经典的活动“使文化的学习接入了文化长河的源头活水,有助于青少年儿童陶冶道德人格,从而带动家长、老师和其他成年人学习,这对推动‘以德治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和山东济宁市政府,作为民间和政府两类机构,在承办活动过程中穿针引线;数家企业及一批有识之士,为盛会慷慨解囊……
    
    这次前来赴会的选手,大多由学校或少年宫组队,然而,10岁的河南淇县小姑娘王广达却是和爸爸自费来的。为了省钱,父女俩在外面找最便宜的旅店住,在街上吃最便宜的饭菜。父亲王密生是县文联主席,生长在书香世家。他相信诵读经典可以使女儿成长为一个正直而有教养的人。因此,一年前就开始对女儿和她的几个同学进行传授。现在,品学兼优的小广达已学过并会背《三字经》、《千字文》、《大学》,正在背诵《孟子》。
    
    想不到一个在台上憨态可掬的5岁的上海小胖子,竟然有着父亲病逝、母亲改嫁的可怜身世。好在奶奶深明大义,决心培养孙子做人成才。她教孙子读经典,背诗词。小胖子在奶奶的培养下,不仅健康、快乐,而且智力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三天来,这样的佳话在会场内外还可以听到许多。一位来自香港的老人感慨地说:“有这样的民众,有这样的子孙,中国传统文化岂有香火不继之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曲阜孔子研究院召开经典诵读专家研讨会,是这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台湾华山书院院长、台中师大教授王财贵博士、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一佳先生及其夫人、北师大郭齐家教授等上百位学者济济一堂,就“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融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等话题畅所欲言。
    
    其实这种研讨从代表们赴会的飞机、火车上就开始了。盛会期间,在宾馆里、餐桌旁、以及参观的旅途中,处处可以看到研讨的场面,时时可以听到研讨的话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羊涤生教授说: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国人中培养“诚信”品格最为重要。国学研究必须走出象牙塔,改变只为评职称而写论文的局面。要为培养儒商,发展教育做贡献。北大哲学硕士、一耽学堂总干事逄飞先生针对目前的诵读经典活动主要是在13岁以下儿童中进行这一现象提出:应重视在青年中进行国学教育。任何一种文化如果不以青年为主体,就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上海大学顾骏教授在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方面作用的同时,认为应该注意不要把诵读经典的作用过于神话,人的优秀品质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才有生命力。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王才教授指出:对传统文化要做分析,比如这次表演赛中,许多孩子吟诵的篇章中就有糟粕,编写教材和培训教师的工作不可忽视。
    
    记者在来曲阜之前刚刚参加完全国新课程实验区教学研讨会,深感如何对待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在理念、教学模式之间的反差与互补绝不简单!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还应借助于多学科交叉这股“活水”,方得源远流长。(作者:宋晓梦  稿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