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首块《中华故土地图》文化标志在北京落成

2003年3月27日

    2003年2月1日,农历新年大年初一上午,北京中华世纪坛甬道两侧,树立着34根充气灯笼柱,世纪坛上空放飞960只白鸽,采集自我国34个行政区域的原质土壤制成的《中华故土地图》文化标志落成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周铁农,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出席剪彩仪式。
    
    《中华故土地图》推广活动是由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办的,其选题立项等工作得到国家测绘局的指导和帮助。2001年1月1日,在采集过程的第一站———宝岛台湾,阿里山脚下的少数民族部落为取土举行了神圣的仪式,他们将阿里山脚下12个部落采集的土壤汇集起来,为这幅珍贵的地图带来了第一捧土。随后,东北地区采集的黑土、西南地区采集的红土、东南沿海地区采集的白沙土、西北地区采集的黄土相继发送到北京。历经两年时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从全国34个行政区域500多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地点采集了第一批原质土壤,设计和制作了首块《中华故土地图》文化标志。《中华故土地图》通过了国家测绘局的审定批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宣布仪式开始,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负责人宣读了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贺信。钱其琛在贺信中倡导大力弘扬中华大地文化。蒋正华在仪式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华文化的“土地”概念中,把“土”和“地”连在一起,标志着一点一点具体的“土”汇成代表某一区域的“地”,代表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团结合力精神。
    
    《中华故土地图》的外框为椭圆形,以八条龙图腾勾画在框边,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镶嵌青、白、红、黑四种颜色的宝石,中间是由原质土壤制作而成的地图,代表中华文化中天圆地方、土在五行中居中的含义,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块《中华故土地图》文化标志将永久安放在中华世纪坛,供人们参观瞻仰。(2003.2.11《中国测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