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李瑞环关于录制《京剧集萃》的谈话

2003年4月14日

    
    大家经过两天讨论,意见基本一致,最后我再总结几句,做个结束,主要谈谈《京剧集萃》录制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音配像”。在座的几位演员做过配像演员,迟金声同志是音配像的导演,对此比较熟悉。我说过音配像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儿。中国京剧近百年特别是建国后的若干年,达到了高峰,出现过许多有巨大成就的演员,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图像资料,庆幸的是留下来大量的录音,音配像就是用庆幸弥补遗憾”,请那些老艺术家的传人和当年合作过的人,按录音配上表演录像,以期通过健在的艺术家和了解前辈当年表演艺术的人的回忆,给观众提供一些好戏,给后人留下一份资料、遗产。这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反应也比较好,已录了180余部,估计还要有几十部。现在《京剧集萃》音配像和过去的音配像不完全相同,主要不同是演员本人先在录音棚录音,然后本人再按音配像,目的是想克服剧场演出一般音质不好的问题。现在看来录音室录的音质量是比较好,但也有一些问题:第一,唱的时候不易进戏,缺乏激情;第二,尺寸不好掌握,起板、开唱可以,道白和舞台动作究竟用多长时间,很难做到严丝合缝儿;第三,没有剧场气氛。
    
    第二种方式,就是利用过去演出的实况录像,由原演员本人在录音室配音。我们姑且称它为“像配音”。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形象好,有激情,保持剧场演出的气氛,尺寸时间也容易把握,但困难是对口型,有胡子的角色还好些,老旦、青衣就难了,由于演员配音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口形上,唱就受到了限制,放不开,得不到最佳效果。
    
    第三种方式——“像、音、像”。前两种方式都做了实验,都有优点,都有困难,演员费劲很大,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现在我再提一种方式,即首先在剧场演出取像,力求最好剧场效果;然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看像只是为了解决大体尺寸问题,不对口形,放开唱,以求最佳声音效果;最后再搞音配像,自己给自己的音配像,这样可以使音和像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三种方式可以交叉使用。按照声学原理把剧场搞好,把音响搞好,组织懂戏的观众到场,进行演出实况录像,大部分直接采用,个别地方(比如主要唱段)搞“像配音”或“像、音、像”,然后剪接、合成。我想这样做可能更简单一些。京剧重视唱,特别是主要唱段在录音棚录制质量会好的多。
    
    这个思路基本恢复你们的习惯做法,先排戏、后演出、再做后期制作整理。排戏、演出是基础,要在排练上下功夫。京剧要有大的影响,只靠剧场演出不行,必须把最好的演员组织起来,录音、录像。把所有的戏都整理出来,录制出来,不断推出录音带、录像带和VCD,进入社会,进入市场,进入千家万户,使人们在家里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优秀剧目。只有这样,京剧艺术才可以真正普及,才可以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剧团也可以通过生产出售音像制品,卖播出权,收取费用。这是个大的设想,困难一定不少,但很有意义。音响效果、剧场气氛以及合成制作,都可以采用电影、电视的手段,都要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导工作很重要。要像工业生产那样计划、组织、调度,有录音的,有排练的,有制作的,平行流水、立体交叉;要人人都有事做,谁干什么,什么时候干什么,都要有计划;各个单位都要互相协作、密切配合。这件事要办好,首先要有股子劲,其次还得有一套严密的组织、协调。(199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