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音配像重现艺术家的风采

2003年3月21日

    
    京剧音配像工程作为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带有浓厚的补救色彩,顺应了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以“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为代表的一代到两代大师、艺术家,艺术创造活动在20世纪中叶步入成熟,技艺精湛,炉火纯青,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可惜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有大量录音传世,这对于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著称的京剧表演艺术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而现实态势是,京剧新人渴求更全面、更多、更直观地从前辈遗产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同时当前演出剧目的单调,也使观众更加希望重睹近乎绝响的大师们的名戏佳作,这在一个视听时代,仅凭录音显然难以满足。但斯人长逝,前人的精美形象不能再造,即使是依然健在的老一辈名家,也不复昔日景象,那么,趁着了解和深谙当年舞台的一些老艺术家还在,亲传或再传的传人们风华正茂,采取音配像方式,就成为适时、可行的补救于万一的选择了。
    
    我总觉得,京剧音配像是被历史和现实的共同需要“逼”出来的。提到抢救,确实是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就在音配像工程进行期间,不是又有张君秋、李和曾等老艺术家乃至多位传人先后辞世了吗?!像许多传统艺术一样,京剧表演艺术的财富是附着在艺术家身上的,今天欣赏音配像剧目,在由衷地感念逝者所做出的宝贵贡献的同时,也尤为深切地体会到了这项工程的紧迫感,庆幸它的及时兴办。
    
    音配像使数百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京剧剧目得以重现,收集、整理并用活了弥足珍贵的录音资料,后学有了学习、观摩的参考教材,配像演员得到了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满足了戏迷知音和广大观众的欣赏需求。另外还对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提供了有关的参照,有助于进一步审视传统戏在不同时期的舞台风貌,不同流派对共有剧目的不同艺术处理(如“四大须生”加上高派的《失空斩》,“四大名旦”的《玉堂春》,不同组合的《大探二》、《二堂舍子》、《甘露寺》、《捉放曹》、《十三妹》等)他们共性与个性的比较,其中是有规律性的东西可循的。对于前辈大师、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精髓,音配像是一个绝好的重温和深入感悟的过程,声与形的紧密关联,形与神的相互依存,甚至一些看似平常的表演细节,录音中彩声如雷,我们却无法知道前人有何细腻、传神的精彩刻画,说明部分艺术精华已经流失,更突出了收集、研究的紧迫性。
    
    京剧音配像正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工程取得胜利,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抢救和弘扬却远远没有尽头。中国京剧音配像所体现的追求和精神,应能在共识的基础上,化为更为广泛而持久的共同活动。(刘连群《人民日报》20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