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实施
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立项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经中宣部批准开始实施。这一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纂、出版约120卷的《中国民间艺术集成》,全面普查各地域、各民族的民间美术,如民间剪纸、年画、皮影、木偶、刺绣、服饰、印染等,以县为单位开展民俗文化的科学普查和县别民俗志的编纂等。 针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损毁、消亡严重,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家底不清”的现实,冯骥才、王树村、薄松年等知名专家表示,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专家指出,以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也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和自然生态一样,民间文化的毁灭和消亡是不可再生和再造的。抢救这些文化遗产,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人文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做出巨大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因为56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无比丰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任务依然迫在眉睫。“中国木版年画目前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要多得多。查清这个家底是一天也不能等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大声疾呼。专家们还呼吁采取制定“民间文化优秀遗产保护法”、设立专项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建立民族民俗博物馆等措施,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得到全民性的理解和传承。(新华社2002-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