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拯救年画

2003年3月21日

    
    世纪之交,我们听到了一个不弱的声音:拯救年画。
    
    2003年1月6日上午,中国著名木版年画产地的代表聚首天津,研讨和落实对于濒危的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和普查。这些产地包括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山东杨家埠、四川绵竹、陕西凤翔、河北武强、山西平阳等。本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历史上首次对年画遗产的大普查即将开始。
    
    2002年10月底,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正式召开。
    
    要拯救的当然不只是年画。2002年10月底,由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立项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经中宣部批准开始实施。这一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纂、出版约120卷的《中国民间艺术集成》,全面普查各地域、各民族的民间美术,除民间剪纸、皮影、木偶、刺绣、服饰、印染外,年画也在要抢救的民间文化遗产之列。
    
    在天津的年画会上,作家冯骥才认为,“抢救”两个字是对以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最重要的任务,因为时间不等人。民间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数百年来几乎覆盖了年节时所有的中国家庭,被称作农耕时代老百姓的“墙上的电视”,如今已成为中国一些地域乃至整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比如天津杨柳青的《莲年有余》,苏州桃花坞的《一团和气》,山东杨家埠的《深山猛虎》以及河南朱仙镇和四川绵竹的千姿百态的“门神”等等。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实用性的年画已走向濒危。
    
    年画文化是年文化的一种,一个方面,年画文化的拯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拯救。
    
    过年时,如同瓶子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绵,桃子表示长寿,鸡与菊花表示吉利吉祥……年画之所以成为年画,就因为它是过年的画,年的符号之一。年画中有年的独特意味,也就是年味儿。经过一代代的精心创造,作为年的装饰品的年画都有着深刻的年文化的内涵;它的吉祥图案与吉祥文字,全都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公开表现。可以说,只要我们还要过年,就缺不了年画。少了年画,年味就淡了。
    
    由于“年”这个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是国人的理想信仰,思想传统、审美情趣一年一度的集中体现,年画的价值与内涵便远远超出其艺术本身。当事物成为过去并化为历史时,它的文化价值才一点点显现出来;同时也就变得愈来愈珍贵。
    
    上世纪以来,那曾经紧紧纠结于人们风俗生活的年画,渐渐随着社会风习的变更而衰微消退。于是,这年节中必不可少的应用性的装饰品,已变为一种昔日的文化,已经失去魅力舞台,这当属社会发展之必然;但是,另一方面,大块大块年文化出现了空白。年的载体己失,年的情感犹在,这就是当今中国人过年时感到莫名的失落的缘故。而填补精神空白谈何容易,再造一种年的载体又何其艰难。这真是一个时代性的难题!
    
    或许,我们该从年画的拯救开始?
    
    拯救民俗文化、拯救年画等民间艺术活动的发起人、作家冯骥才既写小说也画画,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三寸金莲》、《神鞭》、《雕花烟斗》、《一百个人的十年》等。但最近几年,他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上的影响,似乎高过了他的小说。
    
    他认为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往往会自我轻贱,会盲目抄袭强势经济国家的文化。“可是,一旦你丢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民族就会面临很大的精神危机,这比物质贫困还要可怕”,他说。“我们现在经济发展得太快,我们的文化丢失得也太快,可以说每一分钟都在丢失。如果为后人着想的话,现在必须赶紧动手抢救。”“我有几部小说要写,人物常常在我心里活起来,我有写作的冲动,但我必须压抑自已。常常一个电话来了,说哪儿哪儿哪儿要拆了,叫我赶快去,十万火急,我‘噌’就站起来了。这些事远比我写一部小说要重要得多。”
    
    年画是中国民俗、年俗文化的代表。她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外国人说,年画是东方圣经图解!
    
    传世的年画,主要指两种:一是年画本身,一是印刷年画所使用的画版。画版是年画之本;往往年画不存,画版犹在。为此,本图集中的不少年画作品都是久已失传的绝版。年画是木版手工印刷,不管画工们的画稿如何精美,都必须由心灵手巧的刻工们雕刻在木板上。画版的水准便直接决定着画面的质量。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画版中的关键是线版;中国绘画强调骨法用笔,刻工的最高超的技艺便是把线条刻得十分讲究。中国人在雕版上有着极大的优势。
    
    上世纪以来,由于世风嬗变,加之石印技术的兴起,年画迅速走向衰落。年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消费性,必须年年更换,所以没人保存;而过时不用的画版,便被丢弃一旁,视同废物。此外,近代以来战事纷纭,兵慌马乱,水患火灾,许多年画老店积存的画版损毁无数;在广大乡村,人们竟把废弃画版当作切菜板、缸盖、鸡窝的顶子,乃至利用木版上的凸线来搓洗衣服。很多年画产地的遗物就这样可悲地消亡了。
    
    四大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镇
    
    该镇自然环境很优美,当地居民“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杨柳青木刻年画在制作方法上多沿用旧法,主要特点是采用木版印刷(即木版水印套色)在墨线版刷印出形象后,再由人工敷彩上色,又采用人工填色重绘的方法(即加工描绘)人物脸面和衣饰多以铅粉、金色晕染。
    
    四川绵竹县
    
    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光绪年间,其形式主要有门画、斗方、画条等。其制作多先以木刻版印墨线,再敷以彩绘,制作程式和特色全在于手工施彩和勾线。
    
    山东潍县
    
    其作坊多设于杨家埠和仓上等地,盛于乾隆初至咸丰末年。初期风格受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后自成风格。年画款式有贡笺、方贡笺、小横匹、福字灯等。
    
    陕西关中的凤翔县
    
    据说始于明朝中叶。凤翔年画以城东十里的小里村版样最丰富,清初即有年画作坊雕印出售年画,其中以世兴画店邰家字号较老。设色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简洁明快。(敬涛《深圳晚报》200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