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青年画艺人不到5位 木版年画成为“抢救”对象
提起木版年画,上点年纪的都市人可能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年轻人更是知之甚少,这种从战国时期起就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民间艺术已濒临灭绝。“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后,木版年画成为首要“抢救”对象。 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普查工作人员,将深入民间,彻查中国年画的现存状况,记录年画传人,收集散失民间的艺术遗存。普查工作将进行2-3年,届时将出版二十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木版年画传人录》,并建立“中国木版年画档案信息库”,把散落在民间的这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完整地收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中国民间艺术协会秘书长冯骥才告诉记者,木版年画是一个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文化含量最密、流派最多、地域风格最丰富的门类。大量的经典年画作品,如天津杨柳青的《莲年有余》、苏州桃花坞的《一团和气》、山东杨家埠的《深山猛虎》以及河南朱仙镇和四川绵竹千姿百态的“门神”,已成为中国一些地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实用性的年画已走向濒危,流失非常严重。目前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艺人不到5人,其他木版画也只在过年时有一个短暂的活跃期,以后就销声匿迹了。为此,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发动了这次年画普查,并把它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率先启动的项目。(北京娱乐信报2003-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