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探源工程”北京大学座谈会纪要

2003年3月21日

    
    2000年5月10日下午夏商周断代工程办公室在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举行座谈会,由“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席泽宗和李伯谦及断代办主任朱学文、秘书长周年昌向北京大学有关专家征求对“文明探源”工程的建议,并就“探源工程”征求意见。北京大学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羌笛、程郁缀等二十余人应邀出席。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徐天进首先介绍了该中心已经计划的四个研究课题:1,中国古代刻划符号收集与整理;2,古代文明人地互动机制关系研究;3,中外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4,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关系的研究。他指出,该中心制定的上述课题是探索中国早期文明中几个较为关键的问题,他们的先期研究和“探源工程”有相同之处,也愿意在将来的“探源工程”中承担相关的研究课题。徐天进还介绍了周原遗址发掘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建议要由多学科的学者来共同制定发掘计划,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
    
    “古代文明人地互动机制关系研究”课题主要由北京大学环境中心、北京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考古系联合承担。课题负责人宋豫秦教授着重介绍了他们这一课题的论证过程,并强调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探讨古代文明进程中人和自然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考察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拱玉书和考古系葛英会教授承担“中外古代文明比较研究”课题。拱玉书指出,经过文明中心有关专家对其课题设想的反复论证,目前暂定“文字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这一问题为突破口,力求通过对楔形文字和中国早期文字的比较研究来确定文字自身的演变规律及其在国家起源中究竟起何作用。拱玉书建议全面收集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成果,同时他还呼吁有关方面应该积极支持中国学者参与国外的考古活动,以便更好地了解国外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北京大学考古系副主任赵辉在简单回顾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历程后,认为实行“探源工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考古基础,但他也指出,从中国考古学的现状考虑,“探源工程”的重点应该在公元前3000-2000的龙山时代,而即使在龙山时代,也还应该有选择地设立课题,他特别强调从聚落演变来探讨古代文明的研究途径,认为有必要集中力量对中原地区某几个重要的龙山聚落遗址或城址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关研究才是中肯、透彻的。
    
    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晓峰则强调了地理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他坚持地理学研究不应是简单的地名考证,而应该是研究社会历史的一个角度。唐晓峰认为以往研究中较多关注的是早期国家的时间框架,而对其空间框架则缺乏应有的重视。针对“探源工程”,他着重强调了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中国早期国家的空间范围的形成过程。
    
    北京大学城环系夏正楷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课题“伊洛河流域文明起源的环境背景”以及他在河南密县新砦遗址和考古学者合作取得的最新成果。他指出,环境科学和考古学的合作能够较好地了解古人的生存环境、生态剧变以及文明发展的驱动力等问题。
    
    北京大学重离子所副主任郭之虞教授发言指出“探源工程”应该充分利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基础,坚持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传统。同时认为“探源工程”在课题设置上要有原则,摊子不宜太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课题应排除在外,而断代工程中一些还有争议的问题则可以在“探源工程”中继续深入研究下去。此外,他指出目前碳十四测年中所用的树轮曲线有欧洲和美国的两个系统,认为有必要建立东亚地区的树轮曲线,而现在在技术和资料上都已经具备了较充分的条件。
    
    北京大学考古系副主任刘绪教授指出,“探源工程”所涉及的问题多、范围广,在客观上要比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难度大,他建议“探源工程”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的探索:1,晋南地区龙山时代和夏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并和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进行比较研究;2,通过先商文化和早商文化的证认来进一步深入夏商分界的研究;3,先周文化的研究。同时,刘绪认为“探源工程”还应设置相应的课题,对早期文明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较好的探索。
    
    北京大学文科科学研究部部长程郁缀教授则表示,在过去的几年中北大尽其所能地支持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北大“九八五”规划中,重视中国考古学研究基地和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在人力和物力上都已经有相当大的投入。他表示,在北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在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上取得突破和创新,而“探源工程”正是这样一个不仅有重大学术意义而且有巨大社会效应的项目,北京大学将全力支持“探源工程”的实施。程郁缀还指出,古代文明研究的主体应该是人,而对古代居民基因的研究无疑会对古文明的研究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现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已经合并成立了新北大,在人类基因的研究上有了相当的实力,因此他表示如果“探源工程”设置有和基因研究相关的课题,北京大学愿意承担这项任务。
    
    北京大学考古系原思训教授在发言中则特别强调了当前碳十四测年实验室所面临的人员不足的困难,同时也指出碳十四测年的精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确保“探源工程”的顺利实施。
    
    北京大学历史系颜海英副教授则介绍了埃及考古和埃及学研究的特点和近况,并表示愿意为中埃古文明的比较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北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则建议古文明研究中尤其要注意物质文化的交流,并以印度古代文化的交流为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席泽宗和李伯谦最后向参加座谈会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在“探源工程”论证报告中将会充分吸取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力争把“探源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十五”规划。(孙庆伟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发言者审核,200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