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一项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

2003年4月8日

    
    五千年前,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就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养殖,生息繁衍,创造出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中华文明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三皇五帝果有其人吗?汉字又是如何产生的……70多年来,中国的一代代学者历经艰辛寻找物证,破解这些疑问,虽已整理出一个较为清晰且符合规律的中华文明发展序列,已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理清,但依然有着断缘和环缺之处,还存在着一个个待解之迷。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到现在连文明形成的源头和基本模式都提不出一个科学的历史解释,不能不是一件憾事。”中国著名史前考古学专家石兴邦如是说。继完成“夏、商、周断代史工程”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极其浩大而又激动人心考古研究项目——“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已于近日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五”国家科技重点项目,拨出专款,即将启动。
    
    “从龙山时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到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王权和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制、工艺技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都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道,“因此开展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对于深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是十分有用的。”他谈到,国外学术界的一些人对中国夏代及其以前的历史传说的真实性一直抱着怀疑态度,否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其早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复原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发展的历史,对展现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纠正这些偏见也大有益处。中国古文献中,都把炎、黄二帝作为开启中华文明的始祖,海内外同胞也都将黄帝和炎帝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但文献中对于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载都非常简略,目前,尚难将其视为信史。从考古学上探明中华文明的源头,弄清黄帝、炎帝至夏商周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向心力,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项庞大的研究计划涉及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环境、地理、民族、语言、科技、工艺、军事诸方面,破解这些千古难题需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需要有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金属学、材料学、气象学、环境学、科技史、美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参与,更需要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数学与电子计算机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者的协同合作。
    
    目前,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工程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作为“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资料,积累了经验,开通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夏商周时代的历史文化遗址的发现及大规模发掘,为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及其文明发展提供了清楚的脉络。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东北及西北地区发现的龙山时代的大量遗迹和遗物,又提供了反映夏王朝成立之前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状况的丰富的实物证据,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有了一支学识渊博、精通科学的考古专家队伍,中国社科院已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先期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这一工程一定能够顺利启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人民网200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