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二十四节气

2003年3月21日

    
    在中国的日历上,每个月都有两个节气,一年共有24个节气。
    
    节气是中国农历特有的,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认识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他们根据太阳和地球的相互关系,把一年的天数分成24等分,用来表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这样,差不多每15天就有一个节气,每个月就有两个节气了。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几乎是固定的,上半年(1~6月)的节气都在每个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7—12月)的节气都在每个月的8日和23日前后。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
    
    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昼夜一样长的两天。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雨水,是开始下雨的意思。
    
    惊蛰,表示春雷响过以后,冬眠的昆虫被惊醒了。
    
    清明,是说春天到了以后,明净的春色代替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色。
    
    谷雨,表示从此雨水增多厂,对五谷的生长很有好处。
    
    小满,表示在夏季成熟的农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了。
    
    芒种,告诉人们小麦已经成熟了。
    
    小暑、大暑,表示天气炎热的程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处暑,表示炎热的天气快要过去了。
    
    白露,告诉人们开始下露水,天气就要冷了。
    
    寒露,表明露水已重,天寒加剧。
    
    霜降,是开始下霜的意思。
    
    小雪、大雪,表示到了下雪的时节和雪量大小的差别。
    
    小寒、大寒,表示冬天寒冷的程度,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