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我们如何赓续“年”的传统?

2005年1月28日

 

    华声报讯:西安晚报报道,随着春节的步步逼近,人们对过年的关注度也日益升温。但是,如今过年年味淡多了,欢乐也少了。对“年”曾经的企盼憧憬也被平常心所替代。新年的快乐滋味真的一去不回了吗?
    
    老年人看着今年想往年
    
    “往日热闹美好的情景能否重现?”65岁的薛大爷临近过年就会产生出对几十年前过年情形的回忆,据他讲,这种回忆带来的深深感叹一直蔓延到过完年。“那时候各种活动太多了。从初一到十五,各种文艺表演让街上人如潮涌,秦腔豫剧戏园子唱腔不断,高跷秧歌杂技魔术随处可见,革命公园、城隍庙到处是人……”那时的兴奋感觉笼罩在每个人脸上,节日带来的喜庆让市民应接不暇。对比现在,内心的无奈和失落是显而易见的。“怎么家家都是麻将声,大家都躲在小家里快乐从何而来?”
    
    和薛大爷一样,企盼热热闹闹过个传统年成了大多数老年人的愿望。“那时连饺子都透着香”。
    
    年轻人守着传统少企盼
    
    老年人希望重温儿时过年的幸福感觉,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讲,都市的喧嚣让传统的过年已经变了味道,大部分过年习俗已经远离了他们,剩下的让他们对大年始终兴奋不起来。
    
    “过年挺没意思的,就是看春节晚会,放放鞭炮,和家人朋友吃吃饭。”27岁的刘小姐自言对过年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过年吃的平时都能吃到,和父母在一个城市天天见面。”“和五一、十一区别不大”,而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休息几天。31岁的王先生感慨对过年没有什么特别的企盼,“就是吃喝,朋友在一起唱唱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
    
    传统习俗的形式已经不能融入城市生活和现在社会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样把“年”继续欢乐下去?
    
    农历年参与创造才欢乐
    
    作为传统节日,过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人们在田间庆祝丰收新年来到,3000多年的延续中,过年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传统的大年有数不清的习俗,“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吃饺子……”传统节日众多的习俗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内涵,祭祖的孝道,拜年、压岁钱的尊老爱幼,吃年夜饭传递着亲情。
    
    过年种种的习俗带来的不仅是欢乐,也是我们民族民俗的体现。而从最早的过年形式可以看出,过年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庆贺的节日。去农村过年的朋友都有体会,比城市里更热闹,更有味道。一方面是各种民俗保存较为完整,另一方面则是参与性没有减少。简单地说,大年要靠大家来创造欢乐,自发的也好,社区、单位或商家组织的也罢。另一方面,传统的内涵也需要注入新鲜的形式来体现。不要等待传统的年俗继续消失。其实,欢乐的农历年离我们并不遥远。
    
    资料:
    
    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中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新华网)
    
    春节九十二岁啦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中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中国历史上虽一直沿用阴阳合历,但历代新年元旦的日期也不一致。据《史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今俗称为农历)。
    
    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不过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据考,中国人过的第一个春节是在民国三年(1914年甲寅)1月26日,至今已92虚岁了。
    
    这一史实是: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中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中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一直相沿至今。
    
    90多年来,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作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