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奖的“清浊”之辨
华声报讯:年底、年初总是许多文学奖项开花结果的时节。去年12月25日,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揭晓;2月3日,第三届老舍文学奖颁奖典礼在现代文学馆举行;而一直扑朔迷离的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工作也正在进行中,1月25日,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终于公布备选作品书目,《怀念狼》、《中国1957》、《檀香刑》、《花腔》等26部长篇小说进入终评,这意味着评奖工作已进入最后的阶段,一个月以后将召开终评会议,评选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对于中国文学奖,一直以来,圈里圈外有质疑也有期望。但是,在这个文学奖热闹的季节里,人们希望中国的文学奖能够秉持纯粹的文学精神,洗去污浊,清者自清,真正成为中国文学的福分。 聚焦:近期中国文学奖现状 鲁迅文学奖无人喝彩? 2004年12月底,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了第三届鲁迅奖获奖名单。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等七个奖项经过评奖委员会的初评和终评两级评选,共颁发给了24篇在2001-2003年度(翻译奖的评奖年度为1999-2003年度)内发表和出版的作品。然而,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却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落。作为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围绕它的争议声却如此稀薄、漠然,不能不说是当前文学界一大怪现状。有人这样说过:“希望中国也能有一个文学奖,能在这个拥有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国度里,引起那样大的猜测和争议,那将是中国文学的福分。” 茅盾文学奖慢吞吞? 自从2003年11月入围名单公布之后,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一直扑朔迷离,难见分晓。2005年1月25日,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终于公布备选作品书目,《怀念狼》、《中国1957》、《檀香刑》、《花腔》等26部长篇小说进入终评。这意味着评奖工作已进入最后的阶段,一个月以后将召开终评会议,评选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至此,本届茅盾奖的评选工作已历时一年多,这些备选作品可谓是姗姗来迟。 老舍文学奖很宽容? 阎连科是中国惟一两次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又凭借作品《受活》获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优秀奖,他在谈及老舍文学奖时说:“这次获奖很意外,充分体现了老舍文学奖的宽容。这些年写作,拿过一些奖,但说实话,中国的文学奖数目繁多,但真正有影响力的并不多,缺乏权威性。我建议应该设立非官方的民间奖,或者像国外的金草莓奖,评个最坏小说奖什么的。现在的书太多了,垃圾也太多了。” 质疑:当权威逐渐边缘化 一时之间,各个文学奖项纷纷开动,颇有你方唱罢我开场的热闹。同时,另一种声音也一直伴随着这些奖项的过程——那就是质疑。随着文学对大众影响力的下降以及大众文化的发达,文学评奖的辐射力降低是自然的。但奇怪的是,就连文学圈子中的人也对文学奖发出越来越多疑问和不屑的声音。不管圈内还是圈外,抱着怀疑的心理去看待文学奖评选的着实大有人在。 时代感与艺术性难以并存 文艺评论家张柠指出,历届的文学奖都有这样一个趋势:现实感很强的作品往往是艺术上比较粗糙的;艺术上比较好的,现实感不是太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围的26部作品大多我都看过,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还是比较少,有一些是非常差的。也有一些好的作品进来了,就我个人而言,尤凤伟的《中国1957》、莫言的《檀香刑》、红柯的《西去的骑手》、李洱的《花腔》、麦家的《解密》,在艺术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总体的水准还是比预期的要差。最后会出现一个矛盾:究竟是评文学性,还是考虑外在的因素。我估计最后的评奖结果是有一部艺术上比较好一点的,再找两三部所谓时代感强的,基本每一届都如此。 缺乏立场,如何成为好的文学奖? 专家王晓渔针对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指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活动具体到备选作品书目,我看不出茅盾文学奖具体的文学立场,“公开、公平、公正”是所有的文学奖都有的立场。既有像莫言、李洱包括红柯这样相对比较前卫的,也有按照比较传统的写作方式的作家,把这些作品并列的一起,不清楚是要给一些四年间比较知名的作品评奖呢,还是你这个奖本身有自己的选择。一个好的文学奖不是让这些知名作品获奖就可以了,而是要反映出自己的视角。 名利浑水,“黑手法”已不是秘密 这几年,中国各种文学奖项奖金越提越高,有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作家孙梨对于越发泛滥的文学评奖,曾这样批评说:“在中国,忽然兴起了奖金热。到现在,几乎无时无地不在办文学奖……几乎成了一种股市,趋之若狂,越来越不可收拾,而其实质,已不可问矣。”(《我观文学奖》) 早在1993年,巴金90诞辰时,四川省作家协会就打算以巴金的名字设立基金会和文学奖,巴金坚决不同意。巴金先生说,“在一些名利等问题上,不要用我的名字”。在当前中国文学界,各类文学奖越发泛滥的现实背景下,巴老的做法,着实是一针清醒剂。 一位曾参与多个文学奖评选的著名作家说,很多评选“黑手法”在圈内或者部分群体中都是了解的,不算什么“秘密”。记得有一次评选,主办方为搞平衡,结果好的作品被“平”掉了,弄得大家质疑该奖的公正性。当利益大于处罚时,很多人选择的是以身试法。很多评奖也出现这种情况,好的作品大家不投票,结果中庸的作品登上领奖台。 此外,评委不避讳,自己评自己,这也是“黑手法”之一;还有互相交换,我评你的或者你的关系,你评我的或我的关系;主办单位尽地主之谊也“招呼”几个奖,也是常有的事;某某推荐也让很多奖项戴上了不洁的帽子。 信任危机,乃至无人回应 茅盾文学奖四年奖一回,鲁迅文学奖两年奖一回,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文学爱好者众多,相应的作家和文学界人士也巍然壮观,这两个奖项又是以中国现代文学的大师命名,用万众瞩目来形容不属过分。然而,奇怪的是,中国的媒体关于这两个奖项的消息总是少之又少,无论是主办方、评委们、作家评论家还是文学圈里的闲杂人等,都闭口不谈这两个奖,似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因为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颁发已经失去了新闻价值?显然不是。是因为大家对这两个奖项的信息不透明已经习以为常了?显然不是。真的没有人谈论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吗?显然也不是。 在一些文学奖的评选中,人情关系、领导意志已经在影响着评奖结果,就连文学圈子中的人也对文学奖提出疑问和发出不屑的声音。奖项的泛滥和评奖中可能出现的不公正现象,使越来越多的文学奖的价值衰退。 实际上,文学奖受瞩目的大部分理由在于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如果一个颁发了二十年的文学奖项,每一次评奖连哪一天公布获奖者都无法做到,没有一个明晰的时间表等最基本的规则可以遵循,今年赵钱明年孙李,那么,这个奖项的权威性就值得怀疑了。 思考:期盼文学奖的角色归位 相较于国外文学奖项,中国文学奖的数量一点也不亚于欧美诸国。优秀的文学奖对繁荣发展文学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更应该注重权威性、导向性。 评奖最好要与商业利益隔离 北京某出版社宣传总监李先生认为,在国外获奖书往往是未来的畅销书。比如《英国病人》曾获普利策策划奖和布克奖,这些都是英文世界最高的文学荣誉,可见文学的标准和市场并不矛盾。最重要的是刚才说的那些奖都是不依附任何机构的独立的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正性。 国内不存在独立书评人,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评选的评委不是名作家就是文学评论家,几乎都是同一拨人。而他们和出版社之间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商业和市场方面的联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文学评奖只要和商业目的和利益挂钩,就很难公正公平权威。 评奖归评奖,创作归创作 文艺评论家张柠指出,如果说为生计而写作是类似于农民种地一样的“生产”,那么文学评奖就类似于“劳动竞赛”。 竞赛的目的不在于“生产”产品,而在于竞技本身,胜负由竞赛委员会裁定。竞技不是指向产品的“生产”,而是一种权力的重新分配。这种权力通过重新排列名次,加上一定数额的金钱来体现。因此,文学奖一方面固然有鼓励创作的效果,实际上背后是一种微观权力在运作。衡量文学产品的标准本来是使用价值(审美),现在要用一种交换价值(货币)来体现,就会出现诸多的意外。目前只有法国著名的龚古尔文学奖在试图逃脱商业逻辑,它的奖金只有60法郎,与诺贝尔奖的100万美元相比,基本上是象征性的。 文学生产和文学竞赛是不能相互取代的。所以,对文学评奖这种事情既不要太较真,也不要太迷信。让评奖归评奖,创作归创作,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中国目前的主要文学奖项简介 鲁迅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是为鼓励中国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设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史铁生的《老屋小记》、迟子建的《雾月牛栏》、阿成的《赵一曼女士》等曾获奖。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曾获奖。 老舍文学奖 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用于奖励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北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老舍文学奖”于1989年正式创立,并于2000年6月首次颁奖。奖励项目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曾获优秀中篇小说奖,张洁的《无字》获优秀长篇小说奖。 冯牧文学奖 以鼓励新人为主,每年评选一次,下设三个奖项:1、青年批评家奖;2、文学新人奖;3、军旅文学创作奖。三个奖项把重点放在了中青年作家、评论家上,其中青年批评家授予年龄为40周岁以内;军旅文学创作奖授予年龄为50周岁以内;文学新人奖现尚未规定具体年龄。刘亮程、毕飞宇、莫言等曾获奖。 曹禺戏剧文学奖 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是专就剧本创作所进行的全国性评奖,代表中国戏剧创作最高水准。其前身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于1980年创办的全国优秀剧本奖,1994年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是香港著名人士庄重文先生于1987年倡议出资,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一项青年文学奖。主要用来奖励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年轻作家和优秀的青年文学刊物。王安忆、王晓明等个人,《青年文学》、《青春》等杂志曾获奖。(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