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传统民间艺术在时尚中寻求生存

2005年3月18日

    
    数十年来,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民间艺术渐行渐远,民间艺人散落于郊县乡野。他们能否在追求时尚的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为拯救日渐衰微的民间艺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在两年前悄然启动。2005年春节,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的名义,在全国率先向27位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颁发3万多元“艺术津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去年成立的上海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花费一年时间调查了上海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相关人士介绍说,调查进行得很艰难。民间艺人既没协会,又没场地,简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好不容易找到的一些民间艺人,大多已有七八十岁,生活窘迫,很少操持手艺。就在调查期间,宝山区的两三位民间老艺人相继去世。
    
    这样的民间艺术危机,在中国南北城市比比皆是。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研讨会上,一位美国好莱坞著名影评人盛赞“中国是世界电影发源地”。他说的其实就是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的皮影戏。但如今在“皮影戏之乡”陕西华县,2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没人看过皮影,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华县夏庙镇村民李老汉说,村里近10年没有唱过皮影戏了。
    
    红学家周汝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发出感慨:“人们对民间艺术,往往是只见其平凡,而忘其神奇。”20多年前,周先生还下了这样一句断言:不管时代和科技如何进展变化,中华民族的根本质体与精神是不会变“土”为“洋”的。
    
    2004年12月,在上海城市规划馆举行了一项题为“激醒:中法艺术的碰撞和融合”的展览,展览非常特别:30位外国艺术家和30位中国艺术家的创意设计,引领当下国际最新时尚,却全都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工艺。人们看到:一位法国设计师用蓝色印花布剪裁她的前卫时装,另一位把徽州民居门窗上最具特色的“冰裂纹”和玻璃柜子嫁接到了一起……外国艺术家对这些被中国人自己认为“太土”的东西总是分外敏锐。而中国设计师对民间艺术的运用就更加得心应手:藤编、蜡染、红木、漆器……传统在时尚中焕发新生。一位法国设计师说,民族民间艺术的消亡,却恰恰增加了它们的价值。这就是传统和时尚之间的辩证关系。
    
    事实上,一部分已被时尚化的民间艺术可以活得很滋润,比如西藏唐卡。唐卡是由西藏民间艺术家们画在丝绢和布帛上的宗教题材画。在西藏,唐卡可以说是融会佛教精神、民间工艺和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如今,北京、上海的画廊里都有唐卡出售,价格不菲,精品价格可以达到数万元人民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时尚的大力推动,唐卡这种生存于遥远高原上的民间艺术能让并无宗教信仰的城市人趋之若鹜。
    
    非常土,非常洋,中国民间艺术就这样在两条道路上挣扎。对此,正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兴起的创意产业研究者提出解决方法。他们指出,民间艺术的存续不能只靠给钱,也不能单纯依靠传统艺人,而是应该用创意产业来嫁接民间艺术,把传统激活、改造,让它们重新回到城市生活中。(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