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华声报讯:综合媒体报道,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杂志社等共同主办的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4月17日在京揭晓。此次入选“十大发现”的项目分别是: 一、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目前河北省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表面有浅浮雕和透雕人面纹饰,这在中国同时期遗址中还没有发现过。 二、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遗存主要属于庙底沟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墓葬内随葬的玉石器及特殊的葬制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宫城遗迹,布局开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四、湖南宁乡炭河里西周城址。宁乡从1928年开始就不断出土考古价值、艺术价值很高的青铜器,包括著名的四羊方尊。西周城址的考古发掘为解开宁乡青铜器的谜团提供了一把钥匙。 五、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瓷器中乐器就有10个品种、500多件,组成了瓷制乐器队,而且把中国成熟瓷器出现的年代从东汉晚期提前到了战国早期。 六、辽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距今约16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始终是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城市,多民族文化得到交融。 七、新疆罗布泊小河墓地。1934年曾被瑞典人贝格曼发现,之后在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60多年。如今,小河墓地的重新发现,使沉睡了近4000年的文明被唤醒。 八、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即德陵和康陵,是南汉国的标志性史迹,是对五代十国考古的重大发现。 九、浙江杭州严官巷南宋临安城御街遗址。反映出南宋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当时整个南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一个缩影。 十、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清—民国)。对研究中国酿酒工艺史以及区域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最关注南水北调考古问题:必须赶在工程之前进行文化保护 据新京报报道,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委之一徐苹芳接受该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所面临的考古问题,必须赶在工程之前对文物、遗址进行考古和保护工作。 新京报:我看各种关于评选的资料上都没有提到评选标准,我想知道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具体评选标准是什么? 徐苹芳:这个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评选了十多年了,评选的标准一直都没有变化,就是“三个价值”。即: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今年入选的22个项目都是符合这三个价值标准的,因此除了这三个价值标准之外还要看每个考古发现的挖掘情况,还有就是看发掘的田野工作是否按照正规的操作要求来进行。 新京报:现在的考古挖掘基本上都是配合基础建设的“抢救性的挖掘”,而非“主动性的挖掘”,这次入选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否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是需要“抢救性挖掘”的? 徐苹芳:基本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的,其中有很多遗址、文物受损都比较严重,或者因为基础建设工作面临着被损坏。这就需要我们的考古工作加快步伐,从而来保护这些遗址和文物。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评选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考古发现。 新京报:最近几年来,考古、文物保护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你认为现在考古工作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徐苹芳:首先还是要强调让大家再多关注这一领域,呼吁社会上注重保护文物,这不仅仅是我们考古工作者的工作,也是整个社会都必须肩负的责任。这几年,国家在考古工作上的资金投入也加大了很多,但实际上资金还是不够的,希望国家能在此上更多一些倾斜。还有就是现在很多考古工作非常紧迫,面对基础建设、人为破坏,考古工作必须抓紧,否则有些损失就会相当严重。而我认为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所面临的考古问题,必须赶在工程之前对文物、遗址进行考古和保护工作。(新京报/甘丹) 认清周公庙价值尚需时日
专家谈周公庙遗址落选原因 作为此次评选的评委、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秘书长刘庆柱研究员对周公庙遗址落选原因等进行了剖析,并澄清了一些关于周公庙遗址考古和学术价值的看法。 周公庙还只是个墓葬 他说,周公庙遗址目前还只是一个墓葬,而墓葬只是一个象征,遗址是第一位的,墓葬是第二位的,关键是要找到与墓主地位相称的城址或都邑,也就是墓葬所处区域“活人”的活动空间,就真可以视为重大突破了。 所以,在目前周公庙遗址仍在发掘整理之时,很多对其价值的全面了解和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周公庙遗址落选十大考古发现的主要原因。 媒体炒作提升期望值 刘庆柱说,当然在此之前,媒体的一些不太适当的炒作,也在客观上提升了大家对其的期望值,有些话说得为时过早,有的甚至说得有些过头,这些反而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至于评选本身,刘庆柱表示,评选要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等因素,当然里面也会有机遇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综合考量的结果,没评上的项目并不说明其价值就一定低于当选项目的价值。 周公庙还远比不上殷墟 对于周公庙遗址的价值评价,刘庆柱说,此前对于周公庙遗址,有很多评价是有些过头的,比如称之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考古价值堪比殷墟”等,这在没有发掘出西周王陵,也不清楚保存状况前,这样的评判是武断的。 他说,周公庙遗址的价值当然也很大,对周代的考古的价值和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但“周公庙遗址目前根本无法和殷墟相比”,殷墟是中国政府首次独立组织进行的重大考古项目,并且也已得到世界公认:这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两者的价值和意义目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出现盗洞不影响评选 至于此前盛传的盗洞问题,他澄清说,首先在没有弄清情况之前,宣布“可能没有被盗过”是言之过早,后来证实确实被盗过,但“考古并不是挖宝,更不是押宝”,所以是否被盗过并不影响其评选十大考古发现。 周公庙遗址属“增补”候选 据媒体报道,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主办的“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的申报和初评阶段结束时,共有21个项目进入候选,周公庙遗址并未入选。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才被“增补”为第22个候选项目。 根据相关部门解释,这是因为截至审核时,评选办公室仍未收到周公庙考古发掘项目的申报材料,且这一项目发掘整理工作仍在进行中,按规定也不具备参选资格。 作为此次评选的评委、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也证实了这一经过,并透露,他日前听取了周公庙遗址发掘项目的情况汇报,当时在22个候选项目中,周公庙遗址按时代顺序,约排在第九位,还是比较靠前的,也即是说,并没有因为其申报最晚而将其排到最后,但最后该项目还是因种种原因落选了。 2003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周公庙遗址附近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了2块有字的西周卜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去年3月份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对周公庙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发现了规模空前的西周最高等级墓葬群,同时还发现了甲骨760余片及1500多米的夯土城墙等。 媒体相关: 遗址改变未来:透视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华网报道,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月17日在北京揭晓。上榜名单中,最“古老”的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和最“年轻”的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之间,相隔近8000年。专家认为,同以往历届“十大发现”一样,这些重大的考古成果将改变它们所在城市和地区的未来。 评选历时两天,22个入围遗址的考古领队云集北京,逐一向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展示发掘成果。在每个考古队简明的汇报背后都有着一段传奇的发掘经历。 据从评审现场获悉,不少入围项目都是考古工作人员从盖楼筑路、建设开发区等国家重点工程或城市基本建设工地中“抢救”出来的。在专业语汇里,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考古发掘,叫做“抢救性发掘”。 在此次入选的“十大发现”中,“抢救性发掘”保存下来的遗址有5个: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辽宁省朝阳十六国三燕龙城宫城南门遗址、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浙江杭州严官巷南宋临安城御街遗址、四川绵竹城关镇剑南春酒坊遗址。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地下遗存难以计数。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一个地区在进行基本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如果发现文物,基本建设必须停工或修改方案为保护文物让路。 “如果不是抢救性发掘,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很可能已经被推土机碾平、被开发区的高楼大厦覆盖了。”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院文物考古所所长张敏说。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在当选“十大发现”之前,就以其戏剧性的发掘过程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据张敏介绍,这个墓葬是因鸿山镇要建设开发区而发现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域内的15座土墩中发现了7处墓葬,共出土2000余件随葬品,包括500多件古越国乐器,堪称中国最大的地下音乐宝库。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本次“十大发现”评委会主席徐苹芳说:“在基本建设项目开始之前进行考古发掘是一个在法律法规保障下的‘规定动作’,其结果不仅往往改变建设项目的计划,甚至有时会改变它的性质。”张敏透露,为了让越国贵族墓葬遗址和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适当展示,江苏省目前正在组织专家制定相关的保护规划,原先的开发区用地将变为文物保护用地,成为人们鉴赏古越国历史文化的窗口。 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仅仅是中国众多考古发掘项目的一个缩影。据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考古处处长李培松介绍,2004年,国家文物局共批准了考古发掘项目600余项,其中配合基本建设的近80%。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正式立项的考古发掘项目中有80%都是配合基本建设的。 另一处入选“十大发现”的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也见证了“抢救性发掘”的重要性。2004年,在广州大学城小榖围岛的建设工地,沉睡了1000多年的德陵、康陵突然惊现于推土机轮前,广州市政府立即表示:修改规划、增加投资,不遗余力保护遗址。于是,投资120亿元的大学城在规划上做了较大调整,南汉王朝两位皇帝灵寝得到了保护和展示,与大学城中的其他现代化设施相映成趣。 这些考古发掘不仅改变了所在地区的未来面貌,而且也使遗址本身受益。有些遗址很快被公布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临的破坏和各种威胁得到遏制;有些遗址在被合理地开发和展示出来,成为拉动旅游和进行科普的园地。 不过,徐苹芳指出,在经济建设中,一些利益驱动下的短视行为使很多“抢救性发掘”不能及时进行,各地不时传出基本建设项目破坏遗址、破坏文物的消息。2005年1月底,宁夏一起动用挖掘机大规模毁坏长城遗迹垫土方的事件被曝光,考古学界痛心疾首。3月,陕西省铜川市一小区又在开发建设中拒不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古墓后置文物保护部门的停工通知于不顾,致使20余座古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徐苹芳说:“所以,我们要把‘十大发现’的评选活动一直办下去,这不仅使参评遗址本身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且可以通过它们的示范力量推动全国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可以借助舆论力量逐步提高整个民族保护文物的觉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