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规模趋小 婚姻功能渐弱

华声报讯: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使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给中国的婚姻和家庭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据中新社报道,人口学者唐灿认为:近30年来,中国的家庭模式呈现多样化,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婚姻功能正逐渐在被削弱。 他在最新一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的《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中提出,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中国城乡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家庭结构呈现出以核心化家庭为主,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的趋势。2002年,全国城乡家庭户人均规模是3.39人,比1973年下降了1.42;户均人口规模已接近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户均3人左右的水平。 唐灿认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占有更大的比重,1人户和2人户相加分别为35.91%和35.98%;北京市一代户所占比重为30.93%,上海市为35.18%;两代户在北京所占比重刚刚过半,而上海甚至不到一半。这说明“除核心家庭外,其他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等,正在构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唐灿指出,与此同时,中国的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在下降,传统的婚姻功能正在受到“更注重个人价值和生活享乐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挑战,正在被削弱、淡化”。 中国的城乡社会的结婚率1981年达到最高峰(2.08%之后,开始逐渐回落,从1987年至今,结婚率呈连续下降之势。除被动不婚外,选择性独身和晚婚是导致结婚率下降的原因。初婚年龄推迟和独身增多影响到初育年龄后移和生育率下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在25.1岁至25.5岁之间波动,2000年为25.5岁。 唐灿提供的资料显示:大城市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变化更显著。2002年,北京市生育率最高年龄组的前两位是25岁至29岁和30岁至34岁组,旺育年龄不断推后而且延长。在上海,不断下降的生育率已使人口进入负增长。 他说,许多调查证实,在大城市,由政策导致的强制性节育在很大程度上已转变为由观念导致的自愿节育,甚至不育。婚姻的人口再生产功能正在被年轻一代所淡漠、忽视。 唐灿断言: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离婚率还将会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而大城市离婚率的迅速攀升,挑战了婚姻所特有的双系抚育功能,使得社会学家心目中最适合子女抚养的制度环境发生了改变。 此外,近年来家庭、婚姻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未婚同居现象迅速发展,并被社会道德观念所默许。婚姻对两性关系的约束力在下降,越来越多的性行为不再借助于婚姻的形式,或者逃避这种形式的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