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困境:三分之二博物馆生存艰难

2005年5月20日

0520rdgz2.jpg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北京市30家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闻名遐迩的白塔寺(始建于元朝的妙应寺)也在此列。图为白塔设计建造者,尼泊尔工艺大师阿尼哥塑像。(中新社/徐曦弋 摄)
    
    华声报讯: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据新世纪周刊报道,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介绍,全国2200个博物馆中,大约有2/3生存困难,这其中又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以中小博物馆居多。
    
    安徽省博物馆3/4的展厅成了大卖场
    
    安徽省博物馆一年需要七八百万元才能正常运转,而省财政每年的拨款只有三四百万元,还不够博物馆维持日常开支。有些博物馆连发工资都困难,只好把展厅租出去搞创收。据报道,安徽省博物馆8000平方米展厅的3/4已经撤展,成为举办各种展销会的卖场,有媒体惊呼博物馆变成“购物嘉年华”了。
    
    即使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的国家级博物馆,也同样面临经济难题。据博物馆研究员潘路说,国家在“十五”期间投入了3985万元,其中有3200万元用来购买了分析、检测仪器。“然而,3000多万元还是很不够的,只能主攻一些方向。展品的环境控制,不同展览的环境控制等,现在还因缺乏资金没法做到。”媒体报道,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藏有1.8万件各国政要送的国礼,琳琅满目,但这个博物馆至今没有自己的展出场馆。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介绍说,在中西部一些县市级的基层博物馆,很多文物都是随便地堆在地上。比如湖北某地出土了大量秦简,按科学的处理方式,应当进行脱水处理,但因为没钱,当地博物馆只能用水将秦简泡在塑料盆里。
    
    “我们辛辛苦苦挖出的文物,凭啥让你们拿去卖门票?”
    
    中国古代钱币博物馆的门票是10元,中小学生和老人免费,每年的门票收入在3万元左右。该博物馆的卢老师无奈地说:“文化消费不是热点,民众对公益文化事业的认识度不高,都不太重视。”据了解,北京不少博物馆淡季时的客流量每天不足10人次,很多人宁愿花10元钱吃一个汉堡,也不愿意进博物馆。
    
    “各地政府官员一般关心的都是‘菜篮子’问题,文化事业很难看出成效,也很难作出政绩,很多地方政府都不太重视。”陆建松说。本来给博物馆的财政拨款就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拨款拖欠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财政对博物馆拖欠的拨款缺口达到40%~50%。
    
    “有的地方政府虽然关心博物馆的建设,但是总强调手头没钱,等以后有了钱再说。然而,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都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就无法弥补,等有钱就晚了。”陆建松忧虑地说,“没有保护,文物破坏一件就少一件。”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曹科长则认为,一些行业的文化“短视”也不容忽视。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文物,按规定在研究之后要交给博物馆,但一些研究所却认为“我们辛辛苦苦挖出来,凭什么让你们拿去收门票”。这种认识的后果是虽然照顾了自身的行业利益,却使文物无法得到一个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