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英雄与偶像:谁离孩子更近?

2005年6月16日

    
    华声报讯:近日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毛泽东在“十大英雄榜”上占据首位,“父母”则紧随其后,被放在了榜眼位置。
    
    该调查由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和华坤女性调查中心共同开展,在北京、上海、河南等省市共回收有效问卷1018份。其中参与男生443人,女生575人。调查共设计了两个问题:“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和“你选择英雄的标准是什么”,均为开放式问题,没有设定标准答案。调查结果中,排在中学生心目中前10位的英雄依次为:毛泽东、父母、周恩来、雷锋、刘翔、成龙、任长霞、刘胡兰、董存瑞、杨利伟。
    
    《中国妇女》杂志社社长韩湘景表示,在新的时代,中学生衡量英雄的标准正向人性化、亲情化和个性化转变。
    
    调查结果:令人恍若隔世
    
    今年以来,校园城里媒体关注的热点,粗略回顾一下,就有上海小学语文教材删除《狼牙山五壮士》、刘翔奥运夺冠事迹入选上海小学课本、周杰伦《蜗牛》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金庸的《天龙八部》和王度庐的《卧虎藏龙》被选入高二《语文读本》……
    
    陈旧题材的去除,新鲜内容的入替,清楚地表明了编选者的理念,那就是:教材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种变动引发了网络上“新时期谁是英雄”的讨论。讨论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对榜样、英雄的认知观念,该刷新了。
    
    回顾上面这些背景情况,再来看最新出炉的调查结果,未免有如恍如隔世的感觉。先不说烈士和老一辈革命家占了60%,就是作为唯一的影视明星代表——成龙,也已进入演艺生涯的暮年,他的入选有点匪夷所思。平时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充满热情的追星,难道令孩子们尖叫、疯狂甚至不惜逃课、说谎的就是这样的“老”明星?还有,网络游戏如今好像中学生们课余生活的代名词,可这个调查结果里,哪里能看到一点网络时代的影子?我们甚至开始怀疑:究竟是谁来填的那一千多份问卷?
    
    如果年初的一系列“动作”是一个苗头的话,几个月过去了,如今怎么也该有点火苗出来吧。恰恰相反,现在的调查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学生们的价值观什么时候和他们的父母一辈出奇地一致了?如果真的如此一致,还谈什么代沟啊?
    
    上面这样一分析,不仅看不到“中学生衡量英雄的标准正向人性化、亲情化和个性化转变”,反而觉得这样的调查很虚假,因为它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根本不能反映孩子们的心声。那么,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调查指标:何时“与时俱进”?
    
    “英雄”调查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人提出来:“纵观“十大英雄榜”,我们也不免有些须的遗憾,那就是科学家的缺席,虽然排在最后的杨利伟可算是科学界人士,但是他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家。”调查是了解实际情况,不是说谁“应该”入选的问题。所以,尽管有人怀念那个“崇拜科学家、视科学家为英雄的时期”,但回顾毕竟当不了现实。
    
    《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说认为,被调查者对“英雄”概念的不同理解造成最后的结果效度不高,“这个问题反映在调查统计学原理上就是:任何调查必须建立在同一基点上,且调查问题必须具体确定。尤其对于“开放式”调查设计者而言,它可以不设计标准答案,但至少,对于涉及争议概念的调查问题,它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否则,将很难保证调查结果的有效性。”
    
    也就是说,调查的指标出了问题。什么是英雄?这个词汇如果放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没有人会犹疑,战士就是英雄。今天,战争已经远去了,当新时代的英雄观念并没有真的确定,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更是对这个词有隔膜。我相信,如果把英雄换成偶像,中学生们一定知道该写下那些人的名字,而且津津乐道于偶像们的“事迹”。同事,偶像也可以把通常所谓的“英雄”涵盖在内,一举两得。
    
    香港2001年“香港与内地青少年偶像崇拜调查”正是这样做的。在问卷中,把偶像分为:明星偶像、政治偶像、知识型偶像、他类名人偶像、非名人偶像和虚构人物偶像等六个大类,非类得体,涵盖广泛。
    
    如果我们的调查有这样严谨的指标分类,一定不会让人觉得虚假。简而言之,中学生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确立英雄的概念,他们关心的仅仅是“偶像”。这个调查失败就失败在没有用一个恰当的指标去调查。不用切实管用的“指标”,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什么时候调查者们选用的指标也能与时俱进呢?
    
    偶像崇拜:他离我很近!
    
    那么,中学生当中偶像崇拜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2003年,团中央对271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显示,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现象。被调查者中,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其中初中生的比例达49.3%。被崇拜的偶像里面,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的明星,68.3%的学生崇拜活着的明星。
    
    被调查这对偶像值得崇拜的要素包括:人格魅力、个性和气质、才华横溢、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漂亮或英俊等。
    
    有记者曾经采访了一个初一女孩:
    
    “你的偶像是周杰伦?”记者问。
    
    “是呀。他歌唱得好,人长得帅,意志坚强,有病还坚持唱歌,他是天才。他的CD我全有。我觉得他离我很近。”
    
    从上面的调查和采访我们看到:偶像在孩子们的生活里是切实存在的,调查的结果和我们平时对中学生的印象是相符合的。接近100%的孩子把明星当偶像,68.3%的学生崇拜活人。和这次的调查中仅仅成龙一个快退休的明星进前十名、六个已经去世的人进前十名的结果是多大的反差呢?
    
    “他离我很近”!不会有人怀疑那个初一的女孩说这话时候的真诚。这次调查的前十名离孩子们是近还是远呢?真的去问,恐怕得到的回答会很尴尬。父母和孩子在精神上的疏远不早已经是这个时代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了吗?
    
    偶像离孩子们最近,而英雄通常是很远很远的。而这些很远很远的英雄们,比如毛泽东,比如刘胡兰、董存瑞,这么怎么会排进“英雄榜”的前十位呢?下面的解释可能牵强,但并不荒唐:这些人物的故事都是课本上教的,那些故事和中学生们的生活相距遥远。当他们遇到也很遥远的“英雄”这个词儿时,便把遥远的人物交给了遥远的词汇。
    
    把“英雄”留给问卷,把“偶像”留给自己。不知道这是不是孩子们和调查者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特别是报章网络上为毛泽东、刘胡兰等人物能入选孩子们的“英雄榜”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为父母能排名第二而额手相庆的时候,我彷佛看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孩子们的这个玩笑开的有点大了,它让有些家长产生了错觉。
    
    了解孩子的偶像
    
    了解孩子是教育的开始。“英雄调查”也正是在这样的动机下出台的。很遗憾,调查结果并不能反映孩子的所思所想,他们只不过把课本教给他们的再教还给调查者而已。除开问卷指标的涉及之外,调查者似乎还没有做好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决心,是调查失败最大的原因。
    
    关心孩子,就要去了解他。了解孩子最好的途径就是了解他的喜好、他的偶像。如果连孩子“最近的人”都不知道、不了解,又怎么接近孩子、引导孩子呢?真要做到这一点,暂时放下对明星不屑一顾的价值观可能需要家长们很艰苦的思想斗争。家长们可能需要认清楚一点:“父母”即使成了“英雄榜”第二位的人物,真正影响孩子们思想和行为的可能还是和他们更近的“偶像”,而不是“英雄”。所以,理性看待偶像崇拜就是最好的选择。已经不需要再讲什么偶像崇拜的理论依据了。因为如何在心灵上接近孩子,是比那些理论和谁进了“英雄榜”前十位更本质的问题。
    
    小资料
    
    2005年2月,香港电台与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访问了500名中学生,调查谁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入选的10大英雄人物是:
    
    1、孙中山;2、父母;3、杨利伟;4、纪律部队;5、抗SARS医护人员;6、董建华;7、陈方安生;8、李嘉诚;9、李小龙;10、成龙。(引自《新快报》)
    
    美国中学生心目中的10大英雄:
    
    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作,对1022名美国中学生进行民意调查,最后公布了“美国孩子心中的英雄”:
    
    1、耶稣;2、马丁·路德·金;3、科林·鲍威尔;4、约翰·肯尼迪;5、特莉萨修女;6、罗纳德·里根;7、亚伯拉罕·林肯;8、约翰·韦恩(影星);9、迈克尔·乔丹;10、比尔·克林顿。
    
    他们评定英雄的标准是:
    
    1、他们的贡献超越了自己的职责;2、他们在压力下能够英明决断;3、他们置生命、财产和荣誉于不顾;4、他们在一项美好事业中名列前茅;5、他们超越了自我。(人民网评论部策划编辑:(引自《环球时报》)(来源:人民网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