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中国三峡博物馆开馆

2005年6月20日

    

pic2.jpg


    华声报讯:全国最大的专题性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6月18日正式开馆。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参加开馆仪式。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三峡博物馆筹备组组长王川平介绍,三峡博物馆不仅是收藏、研究、展示重庆及三峡地区历史与文化的科学殿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重庆标志性文化建筑和重庆与国内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与20世纪亚洲十大经典建筑之一的重庆人民大礼堂相对而立。博物馆建筑外观由弧形外墙和玻璃穹顶构成,分别代表三峡工程大坝和三峡渊源的历史文化;外墙上左右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取材于巴人图腾白虎、三峡特有的鱼、巴人巫教信仰里的迎魂树和楚文化标志朱雀鸟。此外,博物馆还建造了1000多米的生态廊、“巴人之舟”青铜雕塑等设计内容。
    
    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包括反映三峡历史文化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地方历史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重庆城市变迁的“城市之路”和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四个主要展厅,以及“历代书画”、“历代瓷器”、“历代钱币”、“汉代雕塑艺术”、“西南民族民俗风情”和“李初梨捐赠文物”六个专题陈列。此外,博物馆还拥有反映三峡人文风光的360度环幕电影、《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以及一个国际学术报告厅、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厅。
    
    王川平说,三峡文物保护世界瞩目,如何对抢救发掘的文物进行保护、研究和价值开发又是关注的热点。三峡博物馆的成立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为三峡文物“安家”,而且为研究三峡考古提供了材料和其他条件,同时还搭建起一个向世界展示三峡考古的平台,表明中国对三峡文物的尊重和三峡工程的文明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于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6.5亿元。三峡博物馆可入藏文物30万件,现已有文物17万余件,包括三峡出土的国家二级以上的珍贵文物3千余件。
    
                                   新闻背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
    
    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保护行动。1087处需保护的文物点都将在2009年三峡工程全部建成前得到抢救与保护,其中700多项地下文物规划的总勘探面积达1600万平方米,还有300多处题刻、古桥梁、古民居、古建筑等地面文物。
    
    1996年,《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报告》及分县保护规划报告完成,总共31册、200万字,确定文物点1000多处。根据三峡文物抢救规划,1087处文物点总投资预计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全国72家考古单位云集三峡库区,占中国具考古资格的文物单位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数千名考古工作者每年挖掘量超过20万平方米,相当于平常10年的工作量。
    
    截至目前,三峡库区计划发掘的126万平方米已完成90多万平方米,超出88万平方米的同期预期计划。三峡库区已出土文物6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数千件。
    
    通过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三峡考古在中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研究、三峡以西至四川盆地的东西两大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研究、古代巴人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中原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考古学家还据此提出了“楠木园文化”、“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命名,丰富了对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并初步构建起三峡库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