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开挖不开发 青藏高原文明伤痕累累

热水一号大墓
在青藏高原辽阔的土地上,人类璀璨的文明星罗密布,这里曾响起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曾是吐蕃王国的领地,也曾是蕴涵了四种文化类型的彩陶的故乡……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帕米尔说:“仅青藏高原一地,就可开发出不尽的文化宝藏。” 陶家寨汉墓群的发掘,是建国以来青海集中发掘数量最多的一处汉墓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而它依然重复着高原众多文明遗址同样的命运轨迹:由于缺乏开发和保护,盗墓猖獗,破坏严重,不久待考古挖掘完毕后汉墓群将夷为平地。多年来青藏高原文物考古开挖不开发,急功近利的取“宝”方式使高原的古老文明处处伤痕,许多文明遗址的发掘让世人惊叹后,最终宿命却都是在遗弃中黯自神伤,社会财富在文明财富的沦落中悄然流去。 十墓十盗惟有叹 陶家寨汉墓群是建国后青海集中发掘数量最多的一处汉墓群。从20世纪70年代进行考古发掘以来,陶家寨汉墓群出土过大量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该墓群的考古发掘,证明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央政府对河湟地区开始了有效的统治,并且印证了史书上所记载的青藏高原东部羌汉杂居的事实。在陶家寨汉墓群中,已发掘的墓葬有木椁墓、砖室墓、土坑墓等,出土了汉代军司马印章、别部司马印章、玛瑙等大批珍贵文物和大量陶器、铁器以及青铜器等文物。 青海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马伟民说,陶家寨汉墓群是展示青海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挖掘时我们文物工作者都渴望陶家寨汉墓群能开发成青海文化旅游的一个品牌,但是陶家寨汉墓群由于文物保护工作不足,我们文物主管部门执法能力薄弱,墓群十墓十盗,破坏相当严重,墓群挖掘工作结束后不得不夷为平地,令人叹息。 陶家寨汉墓群从发掘至今,盗墓行为从未间断,考古工作者发现,几乎每个墓葬都出现过盗墓者的身影。同时墓群还遭到破坏性开挖,去年西宁市生物科技产业园开工建设,未得文物管理部门批准,施工方将汉墓群遗址挖成了大土坑,仅土坑壁上可辨认的损坏古墓就达26座,整个坑中被损坏的古墓近百座。 目前,考古人员正在发掘陶家寨汉墓群的最后一座大墓,大墓封土堆五分之三已经清理完毕。由于古墓严重破坏,此墓挖掘完毕后将被填为平地,曾经展示出灿烂汉代文明的陶家寨汉墓群又将沉寂于苍凉的土地。
文明沦落谁人怜 陶家寨汉墓群只是青藏高原众多古迹遗址命运的一个缩影。近年青藏高原的文物考古只是取走部分文物加以研究,而这些举世无双的历史遗址犹如被摘去首饰的楚楚少女,衣衫褴褛地落寞风尘。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都兰县是古丝绸南路重镇,这里曾是吐蕃王朝的统辖地。在都兰县内从夏日哈至巴隆200余里的土地上,遗留着大小古墓2000多座。其中,热水一号大墓是吐玉浑或吐蕃王公墓,被称作“九层妖楼”,其封土堆高大雄伟,被誉为“东方金字塔”,专家计算,建造这样一座大墓需要1万个民工劳动1年。热水吐蕃墓葬群结构独特、规模宏大,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价值,在中国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 这样一处墓葬群被不法分子屡屡盗掘,80年代初,青海省考古部门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令人惋惜的是,发掘后的遗址墓穴没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更没有作为可利用的资源来开发,而是弃置荒野数十年,在雨雪冲刷下已经面目全非。随后的吐蕃墓抢救发掘当中,考古部门仍然是挖一座弃一座,考古研究和保护开发始终没能统一,存在着重研究而轻保护开发的倾向。据统计,都兰县境内2000多座吐蕃古墓有一半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和破坏,如今已是满目疮痍。 青海省乐都县柳湾遗址,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氏族公共墓地,蕴含了马家窑文化的四种文化类型。考古专家已在这里挖掘出土了3万多件陶器、装饰品等各类文物,是中国目前发现储存彩陶最多的墓地。同样令人遗憾的是,“彩陶王国”却没能得到“半坡村落”的相同待遇,而是在发掘完毕后被回填、平整,恢复为农田。(来源:中国文化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