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回到民间方是路
热热闹闹的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在北京落下了帷幕。曲艺发展路在何方? 曲艺具有的独特魅力 作为本届曲艺节的组委会主任,姜昆介绍道:“这次我们根据不同地方的地域特色,在全国著名的曲艺之乡设立了8个分会场,在24天里组织了民工专场、市民专场、部队专场、学生专场、社区专场等33场演出,效果很好。 在有‘中国小品之乡’之称的铁岭,现场,天热得好像蒸桑拿一样,而在场的3000多观众却是笑声不断。在‘曲山书海’的济南和‘万家灯火万家弦’的江门,火爆的现场气氛和活泼的演出内容,让人们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曲艺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现代影视和流行音乐所不能比拟的。” 焕发光彩的必由之路 上海曲协主席、人滑团长王汝刚认为,曲艺节的成功举办又一次证明,让曲艺重返民间是曲艺重新焕发光彩的必由之路。他说,曲艺是一门来自于民间、扎根于群众的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这是曲艺的优势所在,同时这种地域限制也会对其他地区观众的欣赏产生障碍。振兴和发展曲艺,一定要尊重这种创作规律和地域性特点。像他和李九松演的独脚戏《名人出书》,在杭州开幕式上所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北方的曲艺大腕,而他参演的滑稽小品《你的钥匙我的花》在北京春晚最后的落选,也和地域欣赏习惯有关。 王汝刚颇有感慨地说:“我们人滑在上海的兰心大戏院每周都有演出,即使演的是老戏,观众也都赶来捧场。人滑到苏浙沪的周边农村演出,那里更像过年一样闹猛。这是因为我们的小品、独脚戏、上海说唱等节目没有语言障碍,反映的大多是本土文化和地域风情,当地观众在欣赏节目时会有很深的文化认同感。” 姜昆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扎根于特定地域文化基础上的曲艺是老百姓智慧的结晶,所以理应立足本地求发展。现在很多地方曲艺为了进京表演而改用普通话,虽说适应了部分观众,却也失去了曲艺的原汁原味,更多的观众会因此而流失,这是得不偿失的。这次,他在内蒙古发现了一个唱《格萨尔王》的老艺人,他常常会在一个地方为居民唱上几个月。有这样兢兢业业的民间曲艺家,有这样满腔热情的广大听客观众,传统的曲艺又怎么会消亡呢? 传统曲艺的创新之路 两位南北曲艺名家,还谈到了创作与创新的问题。王汝刚用电视情景喜剧《老娘舅》《红茶坊》的走俏来说明,曲艺创作必须从民间汲取营养,只有来源于市井生活的家长里短才能真正吸引打动身边的观众。姜昆也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尚文化,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曲艺不可能永远保持住通俗文化领域的中心地位。这次曲艺节演出的《泉城人家》,以山东快书、相声、二夹弦、柳琴等曲艺形式,共同演绎一个老百姓告别老街老巷的故事,很受欢迎。这告诉我们,曲艺家应该去适应人们的审美变化,并主动对传统的曲艺形式予以创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让曲艺与时俱进。(来源:解放日报/端木复 周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