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白毛女》:历经风雨风靡60年

2005年8月18日

    
    为纪念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40周年,上海芭蕾舞团于7月初至8月底举办“《白毛女》故乡行——从延安到上海巡演”活动。7月1日,芭团一行82人在有着光荣历史的延安大礼堂,为延安的乡亲们举行了新版《白毛女》巡演的首场演出。此后,他们将赴太原、石家庄、济南、郑州、北京等地巡演,8月下旬回到上海汇报演出。
    
    说起芭蕾舞剧《白毛女》,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它据以改编的原创歌剧《白毛女》,如此算来,《白毛女》风靡舞台已经整整60个年头了。
    
    发现:“白毛仙姑”的传说
    
    1945年初,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正在筹划排演一个新的大型歌剧,为即将召开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献礼。当时,从晋察冀边区带来的一个“白毛仙姑”的传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这个传说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晋察冀日报》曾发表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林漫(李满天)写过短篇小说《白毛女人》。故事是说:八路军解放某山村后,工作很难开展。据说那里有“白毛仙姑”在村里出没,村民们迷信,每逢初一、15要到奶奶庙供奉。一天,区干部在村里召开村民大会,但村民大多没来参加,原来那天是15,村民都去上供了。当晚,区、村干部与民兵隐藏在奶奶庙里,三更时分,果然看见一个披着一头白发的“仙姑”到庙里来拿供品。他们大叫:“你是人还是鬼?”但那“仙姑”急急地夺路而逃了。区干部等紧紧追赶,后来追到一个山洞,看见那“仙姑”还有一个小白孩。区干部和民兵举枪问她:“你到底是人还是鬼?”这时“白毛仙姑”突然跪在地上,哭诉起来。原来她是山下的村民,九年前,她才17八岁,被恶霸地主看中,以讨债为名逼死她爹,把她抢走。到了地主家,她被地主奸污,怀了孕。后来地主又订了亲,要害死她。一个女佣放走了她。她逃进了深山,住在山洞里,生下了孩子。因为晒不到太阳,吃不到盐,几年后全身都变白了。她以野果、野菜充饥,吃奶奶庙里的供品,顽强地活了下来。区干部告诉她,共产党、八路军来了,世道改变了。他们把她救出了山洞,重新回到村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修改:不枪毙黄世仁观众有意见
    
    那时,抗日战争将近胜利,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转折。主持鲁艺工作的副院长周扬觉得这个题材很好。他认为,这个传说既有浪漫主义,又有现实主义,它蕴含着“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题旨。鲁艺立即组成了以张庚为首的创作组。开始由诗人邵子南写成第一稿诗剧的本子,后来邵子南离开,由贺敬之、丁毅重新执笔;导演有王彬、王大化、张水华、舒强等;作曲有马可、张鲁、向隅、瞿维等;演员有王昆、林白、张守维、陈强等。在创作中,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几经修改,反复加工,使作品渐趋完善。比如开始考虑到抗日统一战线,戏中没有枪毙黄世仁,对此观众意见很大,于是剧本作了相应的修改。艺术方面的修改就更多了。开始用的是秦腔、郿鄠戏的曲调,表演则搬用戏曲的程式动作。观众认为古不古,今不今,不伦不类。后来改为以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民歌为基础作曲,并吸收河北梆子等地方戏曲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喜儿的唱段“北风吹”,乃是综合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阳传》的音乐素材加工而成的,音调活泼流畅,轻快委婉,鲜明地刻画了喜儿天真活泼的形象。喜儿逃出黄家后的几段音乐吸收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和手法,如“刀杀我,斧砍我”以散板的哭腔和快板的朗诵调交织起来,刻画喜儿的强烈愤慨和报仇决心。杨白劳的“十里风雪”根据山西民歌《捡麦根》改编,曲调深沉苍凉。作曲者又加以融会交织,使全剧形成统一的风格。经过努力,《白毛女》终于成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轰动:“北风那个吹”成为人人会唱的曲调
    
    歌剧《白毛女》第一次正式演出是1945年4月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观众是“七大”代表和中央负责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观看了演出。中央书记处充分肯定了这个戏。
    
    此后鲁艺经常带着这个戏到战士、群众中去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有一次在部队演出,当戏演到抓住黄世仁时,台下一位小战士气愤得拔出枪来要打,幸被及时制止。后来到部队演出时,事先班长要把大家佩枪的子弹卸下来,以免发生意外。
    
    《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演遍了大江南北,“北风那个吹”成为人人会唱的曲调。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故事影片《白毛女》,主要演员有田华、李百万、陈强等。1951年,《白毛女》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又改编成京剧,由中国京剧院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袁世海等主演。
    
    再创:中国的芭蕾舞始于《白毛女》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开始编演芭蕾舞剧《白毛女》。起初是由该校教师胡蓉蓉和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叶涛为芭蕾科表演课编排的小品,内容是喜儿下山取供品的片断。1964年6月,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型舞剧。1965年改编成8场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5月参加“上海之春”首次演出。
    
    《白毛女》是中国最早创排的民族芭蕾舞剧,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十分重视,舞校校长李慕琳亲自坐镇,请黄佐临担任艺术指导,并集中了许多优秀创作人才。先后参加的有: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等;作曲严金萱等;主要演员顾峡美、蔡国英、茅惠芳、石钟琴、余庆云、凌桂明、欧阳云鹏、董锡麟、孔令璋等。剧组还邀请京剧大师周信芳前来指导,他辅导扮演杨白劳的演员董锡麟如何塑造人物,如何走台步。
    
    芭蕾舞剧《白毛女》有许多新的突破和创造。如将原剧中杨白劳被逼无奈自杀身亡,改为因反抗地主抢走女儿而被打死。在舞蹈方面,主要采用芭蕾的舞蹈语言,同时吸取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戏曲的精华,既展现芭蕾脚尖功力的特点,又注意使上肢舞姿刚健有力。所以剧中既有“窗花舞”,“扎红头绳”,喜儿、大春双人舞等富于芭蕾特点的舞蹈;又有吸收民族、民间舞蹈语汇加工创作的“参军舞”、“大红枣儿甜又香舞”、“红缨枪舞”等。西洋芭蕾只舞不唱,为了使中国观众喜闻乐见,《白毛女》采用了载歌载舞的形式,加进了许多伴唱。除了歌剧中原有的“北风吹”、“扎红头绳”等以外,还创作了“压不住的怒火”、“漫天风雪”、“见仇人烈火烧”、“大红枣儿甜又香”等独唱、重唱、合唱、齐唱歌曲。事实证明,他们的艺术探索和实践是成功的,《白毛女》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化的芭蕾舞剧,对中国的芭蕾舞创作具有奠基的意义。
    
    难忘:周恩来的关心和指导
    
    在《白毛女》创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中国要搞芭蕾舞,就是周恩来首先提出来的,在他的关怀下,上海才建立起舞蹈学校。他对舞校创排《白毛女》更是关怀备至,据当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孟波回忆,周总理在各种场合观看《白毛女》达17次之多,而且经常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比如剧中人物的服装,开始搞得比较自然主义,破破烂烂的,周总理看后说:“你们搞得太寒酸了,舞台上不能只讲自然主义,也要有点浪漫主义么。”喜儿进山以后,开始排演时处理成一下子黑头发就变成了白头发,显得太突然,不是太合理。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提出,是不是可以学川剧的变脸艺术,让喜儿慢慢从黑发变成灰发,最后变成白发。后来创作人员设计了“四变”的情节和舞蹈,非常成功。还有前面说到的,在舞剧中加了伴唱,开始有人表示异议,也是周恩来给予了肯定,他说,中国芭蕾应该有中国特点,中国人有载歌载舞的传统,不妨加唱。
    
    芭蕾舞剧《白毛女》诞生至今也已40年了,先后演出场次1600场。其间有几代演员相继演绎这部名著,除了前文提及的几位以外,还有汪齐风、辛丽丽、杨新华、季萍萍、余晓伟等。《白毛女》的舞台演出屡演不衰,1971年拍摄成彩色影片;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白毛女》还出访朝鲜、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白毛女》已誉满海内外。
    
    《白毛女》从歌剧到舞剧,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上海芭蕾舞团的“红色故乡行”,不仅使我们回眸经典诞生、发展的历史,而且将激励我们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以满足群众对文化和精神食粮的需求。(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沈鸿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