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
拥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苏州,已有9座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地面文物占江苏省的三成以上,目前80%保存完好。 但古建筑保护仍任重而道远。 2005年8月10日,在苏州古镇同里,一座足有1000多平方米的百年古庙在一夜之间突然被人拆毁了。8月15日,位于苏州古城干将西路的一幢控保建筑突然发生火灾,大火将办公楼二楼的三个房间彻底烧毁。 据了解,被人拆毁的古庙与同里古镇区仅隔一河,还有一座古桥连着。苏州市文管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控制保护建筑,任何人都不能想拆就拆,普通民居也不能随随便便拆除。而那幢被毁老宅名为吴宅,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为清代中后期所建,砖木结构,距今已有百年历史,然而一场大火把这座古宅烧得面目全非。 古建筑保护专家介绍说,一大批尚不能评定为文物却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宅、古桥、古祠堂、古庙宇、古城墙等,它们的身份颇为尴尬,既被“控”了起来,但由于资金、人才等“瓶颈”,政府保护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3年9月位于苏州阊门外辛庄的安徽会馆,占地面积774平方米,为三进晚清建筑,被列为苏州市一处控保建筑,却被“人间蒸发”了。 应该说,对保护文化遗存,苏州市政府做了种种努力,近年来,连续出台了《古建筑保护条例》、《古建筑抢修保护实施细则》和《苏州市区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实施意见》三个文件,确定了苏州古建筑保护的操作理念和具体路径: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实行古建筑产权多元化、抢修保护工作社会化、运作市场化。 然而,无论从居住上还是投资增值上,这些控保建筑并不具有太高的市场操作价值,因此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市场的冷遇。古建筑本身固有的文化价值和高昂的修缮、维护成本,因此每一幢待售的古建筑无一例外地都是天价。如葑湄草堂在上海拍卖,参考价5600万元人民币,号称“苏州古宅上市第一拍”,结果还是流拍撤标。而购买旧宅自己修缮同样如此,如苏州山塘街雕花楼,这一总面积1600余平方米的五进大宅,修缮的代价高达1000万元。 此外,由于古建筑的特殊性,购买者既是新主人,也是对古建筑的保护责任人,依法转让的古建筑随产权的变化,保护、维修等相关责任也相应调整,购买者将多一份责任和限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能美容、不能整容”,即只能进行保护性修缮,不能改得面目全非,文物部门将对古建筑实行长期、终生的监管。也就是说,购买者对自己的房子并不拥有完全的处置权,这也是不少购买者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业内人士坦言,古建筑保护难就难在文物部门要保护,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功能;开发商说没有利用就没有保护,强调建筑的使用价值;而政府则侧重保证建筑内居民的顺利搬迁,但动迁费上去了开发商又不愿意;买家买下古建筑就像认个“养子”,可能养好,也可能养出矛盾。苏州古建筑保护面临困难,古建筑保护任重而道远。(来源/中新社,作者/黄莹 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