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德艺双馨的一生:豫剧皇后常香玉

2004年6月28日

    
zhwh1.jpg


    常香玉以豫剧《花木兰》风靡艺坛。她的唱腔舒展奔放,吐字清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她表演的豫剧《拷红》、《白蛇传》、《花木兰》、《破洪州》、《大祭桩》和《五世请缨》等诸多剧目几乎家喻户晓。她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已形成众所公认的“常派”风格,被人们誉为“豫剧皇后”。
    
    
华声报讯:6月1日早晨7点零6分,中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1岁。
    
    1923年9月15日常香玉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9岁便登上了戏剧舞台。解放前,常香玉学戏、演戏屡经坎坷,饱受社会压迫和欺凌,但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耐心琢磨,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博采众长,收各家各派及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常香玉和她创立的常派豫剧艺术获得了新生。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各地义演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战斗机一架,并于1953年率团赴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175天,演出180场,受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等部门嘉奖,被誉为“爱国艺人”。
    
    常香玉视豫剧艺术为生命,早在20世纪40年代,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不仅开创了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先河,而且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50多年来,她忠实的艺术伙伴陈宪章先生,为她编写剧本,研究人物造型,设计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并在众多朋友的参与和支持下,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豫剧常派艺术。其唱腔舒展奔放,变化自如,表演刚健清新,细腻洒脱,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
    
    从步入舞台开始,常香玉先后演出剧目100多部,大多已成豫剧精品。有的已经在舞台上演出半个多世纪,至今仍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传唱不息,为豫剧艺术画廊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常香玉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演出,并受到亲切接见和鼓励。1987年12月,经河南省委批准,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励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16年来,共评奖9届,获奖的从事河南地方戏艺术的人员130多人,遍及全国8个省区,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生命弥留之际,她给身边的子女留下了三句话: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她的关心和照顾;丧事一切从简,千万不要惊动大家;不允许任何子女以她的名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由于常香玉为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党和政府曾给予她高度的评价。文化部为了表彰常香玉同志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曾于1952年为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等七位表演艺术家颁发了荣誉奖。1995年,常香玉同志被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劳动模范,同年被中国文联命名为优秀文艺工作者。(桂娟)
    
    常香玉生平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巩县人,1922年出生,原名张妙玲。
    
    出身艺人家庭的她,9岁随生父张福仙搭班学戏,拜翟燕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幼功深厚。9岁登台,13岁主演6部《西厢》,名满开封。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而潜心钻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说白的改革。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被誉为“豫剧皇后”。代表作有《花木兰》、《红灯记》等。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分会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是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关文章
  ·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常香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