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

2005年1月19日

    
    华声报讯:“我们这一代京剧人在接受时代严峻的挑战,传统戏曲艺术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活动上,京剧名家李胜素说。
    
    新华网报道,中国京剧艺术节此前已举办三届,今年的主题是“传承与发展”。而绵延两百年的京剧艺术在市场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冲击下究竟要传承什么?发展什么?梅派、麒派传人乃至一些戏曲名家纷纷提出,今天的京剧绝不能只传承剧目,只传承技巧,更重要的是传承“精神”、“态度”、“品格”。
    
    李胜素说,对今天的京剧人来说,最要紧的是要像梅、周两位大师一样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持清醒认识,看重自己,不妄自菲薄。
    
    她笑言,京剧面临多重压力。“但再大的困难和压力,不会比梅兰芳大师八年抗战时蓄须明志更大;也不会比周信芳大师抗争义演‘徽钦二帝’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
    
    麒派传人陈少云说,超越大师,艺术才能前行。而梅兰芳、周信芳能成就大师地位,绝不只是以技巧取悦于人。一手创造麒派艺术的周信芳大师向来关注现实,他敢编针砭时弊的《学拳打金刚》,敢演呼唤民族精神的《文天祥》《史可法》,卓然独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戏剧直击人心。“我们今天有没有这样的京剧人?如何超越?”
    
    与梅兰芳、周信芳两位京剧大师都有交往的越剧名家袁雪芬说,戏曲的黄金时期过去了,衰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其实,梅周两位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袁雪芬记得,梅兰芳、周信芳观念开放,善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梅兰芳1913年到上海后,看到许多来自西方的新演出、新剧场、新灯光布景、新的广告宣传,大开眼界,一回北京就发起京剧改良。吸收外来文化成为他一生推动戏剧发展的关键。两位大师又都深爱传统文化,“活”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将中国京剧艺术推向巅峰。
    
    “京剧是民族文化精髓,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梅派京剧的台湾弟子魏海敏说:“虽然现在我们面临时代快速的变迁,速食文化的充斥,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像两位大师一样坚定自己的艺术理想、文化选择。中国文化放眼国际是指日可待的。”
    
    梅兰芳与周信芳
    
    同庚同科两童伶
    
    梅兰芳和周信芳同庚,梅兰芳生于1894年10月22日,周信芳生于1895年1月14日,那是清光绪二十年,旧历甲午年。
    
    梅兰芳和周信芳还都出生于梨园家庭,出生于京剧日趋成熟并走向兴盛的历史时刻,对于他们日后吃“戏饭”,这是极为有利的环境。
    
    梅兰芳和周信芳的学戏过程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相同之处,他们二人幼年都曾入私塾,都拜师学艺,稍后又都边学戏边演出,以童伶登台而崭露头角。不同之处是梅兰芳身处京剧之都,祖父、伯父都是京剧界的名流,他学戏条件相对较好,而且传承的是正宗的京派,他以童伶登台也都是在北京的舞台上;周信芳却身居江湖小戏班,虽然拜的师傅也是京派的名伶,但他学得比较杂,既有京派,又受王鸿寿南派的深刻影响,而且他较多在南方集镇码头上漂泊卖艺。
    
    那时梅兰芳学戏已有几年,登台后小有名气,他很想搭一个既能系统学戏又能登台演出的班社,喜连成科班是个理想的去处。喜连成的社长叶春善是梅兰芳的外祖父杨隆寿的徒弟,他搭班喜连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历史上的遇合有时十分奇妙,这时南方的周信芳也负笈北上进了喜连成科班。
    
    喜连成科班曾被誉为全国第一大科班。它只收男生,随到随考,入科年龄一般为六岁至十一岁,坐科年限为七年。喜连成共办七科,学生以“喜、连、富、盛、世、元、韵”排名,共培养学生近七百名。除了本社学生以外,另聘社外稍有名声的童伶搭班学艺。其居住膳食不同于本社学生,并付给包银。梅兰芳和周信芳就是属于搭班学艺的。
    
    梅兰芳与周信芳各自演了许多戏目,而他们的合作演出更令人瞩目。当时两人都是十三岁,显得特别亲密。
    
    他们首次合作的剧目是《九更天》,这是一出奇冤戏,周信芳饰马义,梅兰芳饰马女,一个悲愤,一个凄厉,演得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接着他们又合演了《战蒲关》,这是全场的压轴戏,梅兰芳饰徐艳贞,周信芳饰刘忠,两人表演细腻逼真,唱腔委婉动听,许多观众禁不住为这两位童伶的精湛表演喝彩叫好。
    
    梅兰芳和周信芳在喜连成同科并首次合作,这对他们两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1908年11月14日、1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规定“国丧”期间,各戏班不得演出。梅兰芳和周信芳暂时离开了喜连成科班。梅兰芳回家继续学戏。周信芳则去天津搭班演出,并开始了他的北国之旅。
    
    《打渔杀家》迎解放
    
    1946年全国人民掀起了反内战争自由的浪潮。当年6月23日,上海人民组织了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并在上海举行反内战游行示威。请愿团到达南京下关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暴力殴打。上海八个文化团体致电慰问,叶圣陶、郑振铎、夏衍等提出抗议。6月29日,周信芳和茅盾、史东山、骆宾基等人在《文汇报》发表文章,斥责国民党特务的暴行。文化界发起“反对内战争取自由宣言”的签名运动,周信芳不顾反动派的威胁,毅然在黄金大戏院经理室签上自己的名字,他正气凛然地说:“我是准备带着铺盖去坐牢的!”
    
    1946年9月周恩来在思南路周公馆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在会上作了形势报告,揭露了美蒋的内战阴谋,鼓励与会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斗争。会后,周恩来还特地把周信芳等几人留下深谈。抗战胜利后,周信芳目睹国民党治国无方,民主无望,曾一度对前途悲观,打算出走香港。听了周恩来的报告后,打消了这一想法,决心留在上海,继续从事进步文化工作。这是周信芳第一次见到周恩来。
    
    周恩来也很关心梅兰芳,经常让他的堂弟周翕园去看望梅先生,同他谈论国家大事。稍晚一些时候,梅兰芳也有幸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诚恳地对梅兰芳说:“希望你不要随国民党撤退而离开上海,希望你留下来,我们欢迎你。”梅兰芳深表同意。
    
    1947年2月14日,第四届戏剧节在上海天蟾舞台举行观摩公演,压轴戏是梅兰芳、周信芳合演的京剧《打渔杀家》。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董必武和上海戏剧界知名人士出席观看。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梅、周合演《打渔杀家》是田汉的精心策划,表达了广大民众誓与一切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1949年5月,上海刚解放,周信芳就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表示他对上海解放的喜悦之情。梅兰芳则率剧团在上海南京大戏院连演三天,热情慰问解放军战士。
    
    朝鲜战场“清唱会”
    
    1951年夏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先是周信芳与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一起排演了新编历史剧《信陵君》,这出戏通过窃符救赵的故事,歌颂了在邻邦人民遭受侵略荼毒时,不畏强暴,英勇救援的信陵君。周信芳塑造的信陵君形象异常生动,给观众强烈的感染。接着上海京剧界发起通过义演购买“京剧号”战斗机的活动。周信芳率先带领华东戏曲研究院在大众剧场义演三天《四进士》。紧接着是老艺人捐献义演专场,周信芳、盖叫天都参加了,梅兰芳正在上海养病,也抱病参加。那天的大轴是《龙凤呈祥》,梅兰芳饰孙尚香,周信芳前演乔玄,后演鲁肃,盖叫天饰赵云,这次演出十分轰动。
    
    1953年10月,梅兰芳、周信芳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演出。慰问团的总团长是贺龙将军,梅兰芳、周信芳任副总团长。参加慰问团的有梅兰芳率领的梅剧团,周信芳率领的华东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剧团,还有程砚秋和马连良的剧团。这是代表全国京剧最高水平的慰问演出团。
    
    慰问团到达平壤后,在地下剧场为朝鲜政府的干部们演出,梅兰芳演出了《霸王别姬》的舞剑。金日成元帅观看演出后,接见了梅兰芳,说:“我听说你的名字好多年了,这次才看到你的表演,想不到你这么年轻。”
    
    不久,慰问团在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慰问演出。当时上海去的小生演员齐英才担任演员队长,这么多的大牌名角同台,如何排戏码,使他犯了难。梅兰芳说:“小齐,你是演员队长,我们都在你领导之下,你怎么排都行。”程砚秋说:“我演开锣戏,《三击掌》放在第一出。”周信芳说:“那么我来第二出吧,让梅先生、马先生唱大轴、压轴。”梅兰芳和马连良却要周信芳唱大轴。结果这一场戏码的排列为:程砚秋、沈金波的《三击掌》,周信芳、齐英才的《徐策跑城》,马连良的《四进士》一折,大轴是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如此强大的阵容可说是千载难逢。
    
    有一次,在朝鲜中部香枫山慰问演出,演出场所是半山中辟出来的一个小广场,台是临时搭起来的,舞台的左后方用芦席隔成一间露天的化装室。那天周信芳演出《徐策跑城》,梅兰芳在化装室扮戏。周信芳演完《徐策跑城》下来,对梅兰芳说:“今天台上风太大,抖袖、甩髯、跑圆场的种种身段都受了限制。”梅兰芳心中就琢磨,自己怎么来对付这个困难。那天他演《贵妃醉酒》,一出场就觉得身段表演的确受了限制。但在“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大段唱念中,他逐渐找到了在大风中表演的诀窍——做身段要看风向;水袖的翻动,身体的回转,必须分外留心;尽量顺着风势来做,免得吹乱了衣裙;唱的时候不能迎着风唱,这样会把嗓子吹哑,要避着风,并想法靠近扩音器,使声音能传到广场的最后一排……梅兰芳这些办法很奏效,演出非常成功。
    
    志愿军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对慰问团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慰问团表演的时候,他们往往没有时间去看戏。一天晚饭后,老舍和周信芳正在散步,听到一间屋里传来胡琴声,就来找梅兰芳商量:“今晚我们组织一个清唱晚会来慰问他们一下吧!”梅兰芳说:“这主意好,最好再找几个人来参加,热闹些!”于是又去找了马连良和山东快书表演家高元钧。清唱晚会开始了,马连良演唱了《马鞍山》和《三娘教子》,周信芳演唱了《四进士》,老舍也唱了一段《钓金龟》,接着,梅兰芳演唱了《玉堂春》,最后高元钧掏出两块铜片,说了《武松打虎》和几个轻松有趣的小段子。“清唱会”引来了许多人,门外空地上站满了志愿军同志。有的人用手拍着板,有的还轻声跟着调子哼腔,他们说:“像这样的清唱晚会,比看舞台上的表演还要难得啊!”
    
    “绝技高风并足传”
    
    为了表彰梅兰芳、周信芳对我国戏曲事业的巨大贡献,1955年4月,中央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剧协联合举办了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活动。
    
    4月11日下午,纪念会在北京天桥大剧场正式隆重举行,会上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发言,对梅兰芳、周信芳作出高度评价。
    
    4月12日至17日,梅兰芳、周信芳在天桥大剧场举行纪念演出,梅兰芳演出的剧目有《断桥》、《洛神》、《宇宙锋》、《穆柯寨·穆天王》;周信芳演出的剧目有《乌龙院》、《清风亭》、《文天祥》、《扫松》。梅、周还合演了《二堂舍子》,梅兰芳饰王桂英,周信芳饰刘彦昌。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了文艺界广大观众的热烈赞赏。田汉有感于此次纪念活动,赋诗云:“绝技高风并足传,梅周同日举华筵。人民隆重尊勋绩,劳动歌场五十年。”
    
    这次纪念演出中还有一件趣事——因梅兰芳、周信芳、洪深三人同庚,都属马,有人提议趁此次纪念活动,搞一个“三马”合演。此次同台合演别开生面,因为洪深是搞话剧的,他客串京剧尤为引人瞩目。演出在北京饭店的小礼堂举行,戏码是《审头刺汤》。洪深饰汤勤,梅兰芳饰雪艳,周信芳饰陆炳。这天的戏,是梅、周陪洪深唱的。行家们众口一词地赞扬这场演出别开生面。
    
    纪念活动期间,梅兰芳邀请周信芳到家便宴,席间,老朋友漫忆往事,畅叙友情,兴致极浓。谈到京剧的创新与改革,梅兰芳对周信芳说:“我想搞点儿新戏。我老了,扮上戏已经不漂亮,唱卖份的戏不合适了。要是再唱《天女散花》,恐怕脸上擦的粉会自动掉下来,我可要成为‘老仙女’了,所以,我想搞些类似《穆桂英挂帅》那样描写古代中年妇女的新戏。”席
    
    间,梅兰芳还笑着对陪座的赵晓岚说:“你知道吗?当年周先生唱大嗓小生时,那扮相可美了!”周信芳连忙摆手说:“您还提这哪!现在连眼皮也掉下来了!”梅兰芳又补充了一句:“周先生后来不唱小生,专唱老生,那就更合适了!”周信芳接着梅兰芳前面的话题说:“我们人老了,但还是要再搞点新戏!”此次纪念活动,使梅兰芳与周信芳如沐春风,竞芳吐艳,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绽放出了更加绚丽迷人的光彩。(作者:沈鸿鑫摘自《名人传记》2004年11月上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