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从古典绘画到中西合璧


华声报讯:这几天,《靳尚谊艺术回顾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画了50多年的油画,当过14年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可是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对已年逾古稀的靳尚谊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 1949年,15岁的靳尚谊考入由徐悲鸿任校长的北平国立艺专。1950年中央美院成立后,他得到董希文、吴作人等名师的指导,接受了正规的美术训练。1955年,他又进入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执教的油画训练班学习。在那个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精英、代表新中国油画最高水平的课堂里,他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从1957年毕业创作《登上慕士塔格峰》开始,靳尚谊陆续通过《送别》、《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十二月会议》、《长征》等“革命历史画”,展示了他的艺术才能和用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抱负,进入了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油画家的行列。 创造自己的画风 谈到自己的成长,靳尚谊强调:“我的历程跟别人不一样。” 中国美术界有舆论反对写实、具象,提倡变形等等,靳尚谊则潜心研究欧洲油画的发源与发展,重点研究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古典油画的精华。“我与潮流不合拍,人家都是往前走,我是开始往后走。”他笑着说。 1983年创作的《塔吉克新娘》,标志着靳尚谊的油画成就进入了新的境界。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果实》、《青年女歌手》、《医生》、《画家》等现实人物肖像,其中以彭丽媛为模特的《青年女歌手》最为成功。 上世纪90年代,靳尚谊创作了以《黄宾虹》、《髡残》为代表的历史人物画,把油画与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融会贯通,走出了油画创作中西合璧的新路。他说:“我这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吸收中外绘画特点,创造自己的画风。中国人画油画要有中国画风。” 传统绘画依然有生命力 回顾自己的创作之路,靳尚谊总结了两个“漫长”。一个是自己对油画艺术的掌握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我的体会是画油画必须掌握西方绘画的精髓。我这几十年没有太大的成就,50多岁时还在研究用光用色用笔这些基本的东西,主要就是打基础了。”另外一个是中国油画要走自己的路,这一过程也是相当漫长的。“只有学好西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能力,又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国的油画才能成熟。” 当今,艺术发展呈现多样性格局,“观念”取代“手艺”,影像取代手绘,传统的绘画似乎岌岌可危。靳尚谊不以为然:“尽管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很时髦,高科技的影像艺术发展很快,但它只是表明可供人们选择的艺术品种更加丰富了,并不意味着传统艺术就会消亡。比如绘画,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很重要的方面。”(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武卫政) 靳尚谊:探索到画不动为止 在各类画展、艺术展遍地开花之时,身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靳尚谊却从不喜好凑热闹;唯有这次,赶上中央美术学院母校87周年校庆,又得到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联等众多单位的支持,他才“不太好意思”地拿出160幅画作,举办了首个个展——“靳尚谊艺术回顾展”。 4月1日开幕的该展将于明天在中国美术馆闭幕,4月28日至5月20日,还要移师上海美术馆。这一让大伙等得太久的画坛盛事引起了新闻界的特别关注,但务实的靳尚谊尽可能地躲避着聚光灯。可同时他又是谦逊、平易的,愿意在画室里向突然找上门去的记者讲述他的忧思和梦想—— 以彭丽媛为模特 在“靳尚谊艺术回顾展”上,以彭丽媛为模特的油画《青年女歌手》颇为抢眼。它把北宋范宽的山水画作为背景和肖像结合起来,表现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意境。 靳尚谊表示,他将继续探索中国的壁画、水墨画与油画完美结合的可能,直到画不动为止。 拍卖活跃是假象 近一年来,油画作品也开始活跃起来。靳尚谊的一些作品去年在嘉德艺术品拍卖会上以数十万至上百万元拍出。但靳尚谊认为,中国现在艺术市场的活跃完全是假象,换句话说,中国的艺术市场还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样才叫真正形成了艺术市场?一个人花10万元买了一幅画,他马上就能再把这幅画以10万块钱卖出去,这才叫形成了市场。也就是说,必须是一个人和他的作品在市场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价值。而现在的画作拍卖,很多都是被炒出来的,一个人可能花一百多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买到了一幅画,但他却未必能马上再以这个价钱把它卖出去,甚至未必会有人再来买。” 中国画廊不景气 靳尚谊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画廊的不景气。艺术市场应该分成一级市场的画廊和二级市场的拍卖行。国外的画家只要和画廊打交道,画廊选出的作品才会进入拍卖行,人们要买画,一般都去画廊而不是拍卖行;可中国却完全相反。由于画廊在中国一直不景气,所以画家和他的作品就很难形成固定的价值。 原因之二是中国的收藏家队伍还很不成熟。“他们大多是企业家或者个体经营者,真正懂画的人不多,他们买画往往不是通过个人鉴定,而是接受别人的投资、保值指点,带有很浓的投机味道。”(来源/《文汇报》,作者/江胜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