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华文化



缅怀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先生

2005年6月23日

    

pic1.jpg


    今年6月19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夏鼐先生逝世20周年的纪念日。
    
    为了纪念夏鼐先生对中国考古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也为缅怀其对故乡温州的眷恋之情以及对收集、挖掘、研究东瓯遗存所作的贡献,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先生特撰文,以寄托家乡人民对夏鼐先生永恒的怀念。
    
    温州的另一位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与夏鼐先生有着深厚的交情,从1959年夏鼐先生为郑振铎先生所写的纪念文章中,折射出两位温籍文化名人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之心以及熠熠闪耀的人格光芒。
    
    温州博物馆还提供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其中除了反映夏鼐先生考古生涯的片断之外,还有他年少时就读于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初中部的定格以及帮助研究乡邦文物的实物照片。
    
    在此,借用夏鼐先生曾经借用过的一句话:“好人是不死的!给我们充实而美丽的生活的人是永远不死的!”
    
                                           树立里程碑
    
    瓯越大地,钟灵毓秀。这是一片产生能工巧匠的“百工之乡”,这是一方涌现学界巨擘的“东南邹鲁”。文化巨人宛如星辰闪烁于历史星河,夏鼐先生就是其中的一颗熠熠放光的星。
    
    90多年前,夏鼐先生出生在温州仓桥街一个古风犹存的商人家庭。他没有子承父业,温州人的精明在这位少年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对学识的渴望及对人生的不懈追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从省立十中(温州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在陈寅恪、钱穆、蒋廷黻等学者的指导下,打下了深厚的史学基础。1935年,他远渡重洋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师从著名的考古学家格兰威尔教授。求学期间,他参加了当时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英格兰坦彻斯特地区梅登堡山城遗址、埃及艾尔曼特遗址和巴勒斯坦杜隶尔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不断的实践,使一名学子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经纶满腹的大学者,为日后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发展撑起了一片崭新天地。
    
    说到中国的考古,也许有人会联想到北宋时的金石学。那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考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田野考古学,是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开始的。在此之前,许多国外学者在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些遗址的发掘。夏鼐先生无疑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者,同时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奠基者。1941年,学成归国的夏鼐开始在田野考古上大显身手。1944年在甘肃阳洼湾发掘齐家文化墓葬时,他从细微的发现中得出了仰韶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的结论,理清了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分期。这对之后研究黄河流域史前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后,他的论文《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改正》在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杂志上发表,当即引起英国和欧洲学术界轰动。阳洼湾出现的第一缕曙光,“标志中国史前考古的新起点,也意味着由外国学者主宰中国考古学的时代从此结束了。”
    
    夏鼐先生是建国后最早用科学方法对遗址进行发掘的学者。1950年,他在河南辉县琉璃阁主持战国时代车马坑的发掘,成功地剔出19辆大型木车的遗存。这是新中国田野考古工作高超技术与水平的第一次显示。其后他主持的著名的定陵、马王堆汉墓、广州南越王墓、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的重要发掘,更是名震中外考古学界。通过一系列遗址的调查与发掘,造就了一大批考古人才,使新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夏鼐先生也进入了与斯文·赫定、安特生、格林·丹尼尔、波提埃、李希霍芬等一代考古学界宗师齐名的行列。由于他崇高的学术地位,先后被授予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意大利近东远东研究所通讯院士等称号。他是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接受外国国家最高学术机构荣誉称号最多的学者,夏鼐先生担任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达20年。即便升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要职,他也从没有离开过与之相伴一生的考古事业。他的人品有口皆碑,作为一个考古学家,他涉猎之广泛,学识之渊博也是无人企及的,一直处于中国考古学术金字塔的巅峰地位。
    
    夏鼐先生还十分重视在考古中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方法。1955年,当他洞悉到碳14测年法测定古代遗物年代的利用价值后,马上着手组建中国第一所碳14实验室。在夏鼐先生的倡导和推动下,碳14已成为中国考古断代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很多遗址的年代测试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夏鼐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积淀渊博、视野广阔,而在治学上又极为严谨。他说:“考古工作者的水平和成绩如何,主要不是看他发掘出什么,而是要看他用什么方法发掘出这些东西而定。”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考古生涯中,他一直身体力行,因而他的业绩是科学的实证精神所结的硕果,也为中国学人树立了一座垂范的丰碑。由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新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成为新中国考古成就的标志。专著《考古学论文集》、《考古学和科技史》、《中国文明的起源》(日文)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经典。以他的学识和精力,本可以留下更多大部头的著作,然而他却甘愿为他人的大部头著作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据最保守统计,经他审阅和修改的文稿有三四千万字左右。正如一篇纪念文章所说的:“在考古学的领域里,他给他的祖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这座碑的一面,记载着他终生的辉煌劳绩,另一面镌刻着‘献身精神’四个大字,揭示了他水晶般的内心世界。”
    
                                           拳拳故园情
    
    “直道世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兄弟心”。夏鼐先生从来不曾忘却自己的根之所系、情之所寄。“故园自有好河山,羁旅他乡两鬓斑。昨夜梦中游雁荡,醒来犹觉水潺潺。”这首《忆故乡温州》的诗就是一位思乡心切的游子最好的写照。瓯海潮踪,雁山云影。夏鼐先生在仅有的几次返回故乡时,总是以为乡邦做事为乐。
    
    1947年,他曾赴西山寻觅“义冢”碑碣,登西山勘察名扬中外的唐宋西山窑址群。在海坛山麓,他发现北宋元丰三年海神庙石碑,就对残断石碑进行拼合,使这一珍贵文物终可识读。
    
    他收集并捐献的英国传教士苏慧廉撰写的珍贵图书《一个传道团在中国》和其夫人洛茜写的《走向中国》,至今依然静静地躺在温州图书馆善本室。
    
    他对元代同乡周达观的名著《真腊风土记》一书进行校勘和注释,此书被称是同时代人对吴哥文化极盛时代柬埔寨的唯一记载,这是他对中外交通史的又一重大贡献。
    
    1956年10月17日,夏鼐先生回到温州,来到文管会鉴定一批文物,并将自己收藏的汉至清的百余枚古钱币和手书《温州先哲著述见存书目》捐献给温州文管会收藏。
    
    上世纪60年代,在温州出土的独木舟和乐清白石的动物化石,年代一直无法断定,夏鼐先生回到故乡得知此事,就亲自把实物标本带到北京,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从这些事例,可鉴一位学术泰斗的拳拳故园情。
    
    天穹如水,河汉星邈。夏鼐先生并没走远,他在天上欣慰地注视着后来者。
    
                                           人物介绍
    
    夏鼐,字作铭,1910年2月7日出生于温州市区,曾就读于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附小及该校初中部。1927年入上海私立光华大学附中高中部读书,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的考古学部门。1935年改去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留学期间就开始了考古生涯,远至埃及、巴勒斯坦等地,并因此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
    
    1941年,学成归国的夏鼐至四川南溪县李庄,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1945年,在甘肃进行考古工作,调查发掘了宁定阳洼湾等遗址,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为建立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正确年代序列打下了基础。1950年,主持河南辉县战国时代车马坑的发掘,初次显示新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技术水平。1956年至1958年,主持对明十三陵中的定陵进行大规模发掘。1972年,主持马王堆汉墓发掘工作。1983年,指导广州南越王墓发掘。1984年,最后一次视察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发掘工地,进行现场指导。
    
    建国后历任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1985年6月17日,在审阅《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有关稿件时,突发脑溢血。6月19日下午,因抢救无效病逝于北京,终年76岁。(来源:温州日报/金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