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买东西的最好时机?


    
    中国市场物价已经连续二十七个月下跌,现在有没有跌至谷底?近期会不会起转回升?眼下是不是购物的最好时机?我等肉胎凡身,虽然不一定熟谙宏观经济大势,却难免对物价走向牵肠挂肚。
    
    为数不少的经济专家分析,今年的物价将由降转升,转折点大概会出现在下半年的某个月份。
    
    市场经济的波诡云谲,许多言之凿凿的预测让人跌破了眼镜,中国的经济专家们乖巧了不少,说话留有了余地,预言埋下伏笔。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物价下跌差不多到底了。低物价在今年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降幅会逐渐缩小,价格将慢慢爬升。言下之意,潮落自有潮涨时,若有可心中意的商品,该买就买吧。
    
    因为,政府和厂商,都不能再忍受物价继续跌落下去。近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清理各种乱收费,对价格进行结构性调整,增加货币供应量,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等等,都将会有效地扩大需求,进而拉动价格的上升。
    
    物价是经济的晴雨表,涨涨落落,总是让人不能释怀。
    
    想想前几年,物价飞涨,犹如脱缰野马。人们忍受负利率的折磨,眼见得钱袋缩水。那种苦境,至今想起来还令人心有余悸。也就从那时起,老百姓对“宏观调控”耳熟能详,政府发出了十六道令牌,过快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调,过高的物价涨幅开始回落,超速的经济列车回归正常轨道。
    
    但是,经济的天空忽云忽雨,喜与忧竟在转瞬之间。物价回落的喜悦尚未挥去,另一种忧虑又袭上心头——市场物价阴跌不止,通货紧缩不期而至。一边是连串政策的挤压,一边是商家挥泪降价的诱惑,而百姓却格外捂紧了钱袋。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种病,一样痛。
    
    尤其令人困惑不解的是,政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投资上去了,速度回升了,效益增长了,但物价却不理这茬儿,依然是跌——直跌得政府费尽思量,跌得厂商没了心气。向来“买涨不买落”的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价廉物美的各色商品,竟是这样无动于衷。
    
    经济学家说,物价连续下滑,必然造成恶性循环。乍一听,不好领会,低物价对老百姓来说不是好事吗?同样的钱能买更多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政府何苦要想方设法让它涨上去?
    
    的确,物价低,消费者当然实惠。有数字为证:一九九八年物价下降百分之二点六,一九九九年物价下降百分之三;两年中,中国城乡居民购买同样的商品,少支出了一千七百亿元,平均每人少花了一百三十元。也就是说,过去一百块钱的商品,现在少花五块六毛钱,就可以买到手。身为消费者,安有不称快之理。
    
    不过,正应了“有人欢喜有人愁”这句俗话。投资人和生产者的感觉却大大不妙。东西卖不出去,钱不好赚,老百姓少花的那一千七百亿,正是厂家商家少进的利润。
    
    事情总归是辨证的,消费者的欢喜和生产者的愁苦,并非孤立绝缘。试举一例:与五年前相比,张先生确实感受到,眼下的钱十分顶用,肉菜蛋果,衣着百货,样样都便宜得让人心疼。然而与此同时,他家的收入也比以前有所减少。他爱人的工厂存货堆积,三天两头停工,工资发不下来,领回一大堆皮鞋。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吧:商品过剩,物价过低,生产者利润打折,工人收入减少。再加上,改革年代,人们有许多后顾之忧,消费越发谨慎,于是,再降价,东西也卖不出去……
    
    对于长期短缺的中国来说,一旦商品过剩,物价降低有其必然性。日前,央行行长戴相龙说,目前的低物价,是前些年物价高涨的复归,言之成理。而且,在体制转轨中,人们行为方式发生变化,许多想花的钱不敢花,加剧了需求不足。更何况,中国经济与国际日益交融,全球性的商品过剩和价格回落,必然波及中国。
    
    有专家分析,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出现了“价格失效”——供给方拒绝在严重过剩下承担资本缩水的代价,需求方拒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既有福利削减的代价——价格已经无法协调这种趋于激化的经济利益矛盾。
    
    好在当下的许多迹象表明,中国正在走出这种境况。各路分析的数据可能稍有差异,但判断趋势却基本相同。国家计委说,今年的物价水平将高于或等于去年的水平;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预测,今年的零售物价涨将在负百分之零点五左右。
    
    凡事物极必反,物价跌久了,总会往上蹿一蹿,但千万要适可而止,恰如其分。不要漫无边际,失去控制。毕竟,平稳是福。
    
    中国新闻周刊 2000年1月22日
    



版权为作者所有,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