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当然是越过越好,从前许多遥远的梦想,都已成了我们身边鲜活的事实。懒了馋了,随便到饭馆搓一顿;烦闷了,总统套房里住一宿;有钱有闲,新马泰转一转;捏脚捶背挠痒痒,甚至找人读报、聊天、说笑话解闷,都是简单又寻常的事体。 但是,我们仍然心不满,意未足。因为我们还有许多期盼,我们时常为琐事郁闷。在一些陈旧的规矩面前,我们有口难辩,我们满腹委屈,却又不知骂给谁听。 去年腊月冰冷的一天,许曼的先生出差了,粗心的她把钥匙锁在家里。无奈之中来到离家不远处的一家旅店,得到的却是冰冷的拒绝。理由是有关方面规定本市身份证不能住店。而“有关方面”的理由是“保证社会治安的稳定,防止不法现象。” 走出旅店的门,许曼的的感觉十分灰溜,甚至有些堵心。 这条实行了近四十年的规定在去年九月的一天终于被宣布废除了。不止许曼,很多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舒了一口气。那种感觉,是一种解放。 然而象这样禁锢消费、约束消费和阻挡消费的例子,却非住店一端。看看身前身右,想想衣食住行,还有多少事让人们不方便,不畅快? 比如汽车。都指望汽车行业长成支柱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可现有的汽车消费政策却总让人有点孬心。有人统计过,目前全国各地有关汽车的收费加起来不下二百种,占汽车零售价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由此导致的车价居高不下,高出国际市场一倍以上。众多潜在的消费者被吓住了,而恶性循环之下,市场容量上不去,厂家达不到规模生产水平,成本愈发难以下降。 汽车真的很象是政府画的一个“大饼”,各层领导人在各种报告文件中,都殷殷期盼它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助器。而对于消费者个人来说,本来是愿意推波助澜的,毕竟在丰衣足食以后,开上私家车,出行方便,生活半径扩大,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统统提高了。 可是,买了车的人又有几个不伤感的?一辆车从上牌照、交各种名目让人心疼更让人劳神费力,再到年检,已经够烦的吧?可还有时不时地出些“妖蛾子”折腾你,今儿个两厢车不许上长安街了;明儿个补办停车占地证;后儿个为了违章罚款还得自办一张牡丹卡,拿着外地本子的,对不起,哪来的回哪办去,过期不候。安委会——交通队——停车场之间盖章交费来来回回要过十几关,一证在手已是两腿发软,心力交瘁。自己花钱买辆车,怎么总象欠着谁的似的,难得安生? 再比如买房子,北京房价居高不下。官方虽屡次宣布降低不合理税费,却始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即使政府发给搬迁户购房费,也不见多少人去买房,令人不得其解。消费者缘何缩巡不前?——房价还是太贵。而收费过多、过滥,又是房价难以下降的重要原因。目前,商品住宅价格所含政府征收的各种税费高达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六十。新加坡人的收入比北京高几十倍,商品房的价格却与北京相当。难怪朱镕基总理前不久在访问新加坡的时候感慨:看来北京的房价确实太贵了。 当然,即便下定决心、满怀期待买了房,接踵而至的还有烦恼。有朋友的新房装修完半年却住不塌实,因为没通煤气。何时通煤气?必须住满百分之六十,而因为不通煤气,总也住不满百分之六十。这是一个多么无奈的循环。可悲的是,许多人在等待中虽然啧有烦言,但却认同了这个规定。就象常见的那种不平等格式合同:洗衣店自己贴一个安民告示,衣物损坏,本店只赔原价的百分之十;照相馆洗坏了照片,只赔胶卷钱——这都是什么理儿啊?咱老百姓,咋就那么冤呢? 这两年漫天叫嚷的消费信贷,本来是项好政策,花明天的钱,享今天的福,远水也能解近渴,何乐不为?只是无奈其门槛太高,手续太繁杂。跑完了公正、保险,在银行的柜台前,你还要填厚厚的一摞表格,直填得人手酸臂痛,没了尊严也没了隐私。一位国外归来的人士原本打算十年偿还买房的贷款,却在不到一年的时候悉数还清。他说,实在忍受不了银行的死板傲慢。 说得远一点,又比如租个小店,注册企业,手续繁杂得令魄力小一点的人不敢问津。本世纪初,日本思想家中江兆民曾指出日本社会封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即使开一家店铺,也要有官府的背景才能做好。”其实,政府干涉过多的情况,中国也不少,对生产和消费的制约,一言难尽。 不合时宜的规定实在不胜枚举,民航亏损了,一纸命令下来,机票不许打折,于是乎,航空公司立马扭亏为盈;要修路了,“没屁股”的车不许上长安街;要整治环境,拆除路边广告牌;要搞庆典,外地民工清出北京;最近的一个例子,地铁和公共汽车票价大幅度上涨,理由是这些部门的出现“政策性亏损”。其实明白人都知道,所谓亏损,不全是政策性所致,经营和管理的不到位是更直接的原因,怎么能全都摊在消费者头上?公共交通涨价了,接下去叫嚷得凶的是邮政,邮票二十年里已经从八分钱涨到了一块,可还嫌不够,理由也是亏损。但是,亏损了就该理直气壮地涨钱吗?总不能把邮电系统楼房的高水准,员工的高收入,都由消费者来背负吧? 凡此种种,人们大多都默认了,不过也有人要说理:这样随意改变产权,岂不搞乱了人们的预期?!经济学家张维迎就很忿忿:破坏产权不仅仅是把东西从你手里拿走,任何随意改变博奕规则的政策都是破坏产权。如果政府有随意改变政策的权力,经济的参与者就无法对未来形成稳定的预期,而预期不好,谁会愿意投资?谁又敢放开消费呢? 需求不足,投资不旺,消费不畅。于是总有人惦记着老百姓那五万八千亿存款,恨不得替百姓花了。可老百姓也在盘算,这养老、医疗、教育、失业,以后样样都得自己操持了,利息再低,也得存钱。“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嘛。 由此看来,改变预期,已然是十分急迫的事情。 怎样改善预期?增加收入当然见效,去年加薪的政策效应已经显现,日前朱总理又吹风,说三年之内,公务员的工资力争再翻一番。 改变预期的途径还有不少,以下这两则消息就很令人振奋。 近日,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向中外媒体宣布,中国今年扩大内需的力度将加大,将清理用电、买房、购车、通信等方面抑制消费的政策。其中包括,改革消费体制,着力启动住行和教育消费;促进已售公房和商品房的上市流通,降低住宅造价;研究扩大汽车消费的有关措施;推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 国家计委副主任汪洋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会议上又透露,为瞄准消费热点,今年中国将出台八项关于价格、收费的检查措施,大力整顿价格秩序: 开展全国电力行业价格专项检查,重点查处地方政府、部门和电力企业违反规定,越权征收各种基金附加费,提高或变相提高电价等问题; 开展旅游业价格检查,重点查处旅游市场各种乱涨价乱收费和不执行明码标价规定的行为; 开展住房价格和物业管理收费检查,重点查处建设部门、土地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交易市场以及物业管理等单位的征地、拆迁、建设、出售、物业管理等各个环节收费过多、过滥、过高的问题; 开展小轿车价外收费检查,重点查处小轿车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各种搭车收费,坚决取消地方政府越权出台的收费项目; 开展教育收费检查,重点查处对扩招学生采取高收费,变相收取各种“赞助费”,搞“双轨制”,对高校毕业生收取跨地区、跨行业收费等问题; 开展全国公安部门收费专项检查,重点查处民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公安部门在办理户口证照和交警乱收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开展涉农收费——粮食价格及烤烟价格等的检查; 开展对被命令取消的收费项目的复查。 还有消息说,山东省将从今年三月起,实行手机单向收费,让我等无数手机持有者好生羡慕。据估计,实行单向收费后,山东省当年将新增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移动电话用户。 这些举措表明,中国经济当局已经着手调整消费政策,清理废止陈旧过时的规则,清除制约消费的障碍。或许象国内贸易局副局长丁俊发建议的那样,除了白色(毒品)消费、黄色(淫秽)消费和公款高消费,一切消费都应当鼓励之、保护之。 果如是,必然造就一次消费的大解放,文章开始发出的那些叹息将成为故事谈资。 解放消费,是百姓的期盼,相信也是国家社稷的福份。剩下的问题便是,问题能否清查?令行能否禁止?涉及这样那样的利益群体,会不会使初衷如此美好的政策卡壳,甚至夭折呢? 中国新闻周刊 2000年1月13日
|